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昌邑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

积极探索美育教育实施路径

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学校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奎聚街道文山小学幼儿园:做美的教育 培养“美”的儿童


幼儿园以自然生态美、社会人文美为对象,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建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实施路径,培育美的素养、呵护美的心灵、传承美的力量,以美育德,向美而行。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动美育实践。以“感受美、创造美、德行美”为美育教育目标,优化个性化美育课程设计,以本园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及幼儿园“0岁阅读工程”为依托,结合昌邑本土风情及纺织印染的特色产业将扎染、编织、剪纸、泥塑等特色实践形式融入各类活动中,让幼儿走进美的情境、体验美的内容、追溯美的根源、表达美的感受,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韵味。

二、创新实施模式,提升美育成效。幼儿园立足幼儿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特征,在儿童视角下发展幼儿对不同美的认识和感受,以幼儿园特色活动及各个节日节庆活动为契机,创设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展各类主题性活动。

美融于心,美化于行。幼儿园通过“争做文明之星”、“大手牵小手”、“我是礼仪宝贝”等多种形式将美的事物和美的榜样强化于童心,注重幼儿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培养,以仪表美、行为美等外在的美象内化为语言美、心灵美,进而让幼儿的成长绽放出别样的“美感”。

三、强化家园社协作,拓展美育实施路径。幼儿园在美育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美育实施路径,鼓励“银龄俱乐部”、“爸爸俱乐部”、“萤火虫妈妈部落”骨干家长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邀请有特长、有本领的家长走进幼儿园,在民俗节庆、游戏实践、主题教育、特色课堂等节点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

围子街道围子小学:以美育人 浸润心灵

围子街道围子小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一、立足学生发展,丰富美育资源。学校借助区域教研联合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聘请民间艺人做校外辅导员,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拓展师资渠道。加强“互联网+美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组建“优秀艺术课程(活动)资源库”,为不同需求的师生提供可用好用的优质美育课程资源。

二、创新多元活动,赋能美育发展。结合各类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艺术活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建立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集体舞、课本剧、手势舞、国画、粘贴画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汇报表演,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

三、扎根校园沃土,涵养美育氛围。充分利用校园长廊、社团活动室、宣传栏等空间资源,把德智体美劳等元素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红色文化长廊”“廉洁文化长廊”、作品展示区等景观,让学生们沉浸于其中,实现课堂向实地延伸,让美育润物无声。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播放旋律优美、健康活泼的校园歌曲,并创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韵律操,让同学们沉浸音乐的同时,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增进艺术体验。

下营镇中心幼儿园:以“海”育人,助推农村幼儿园美育实施路径

下营镇中心幼儿园在总结以往美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展幼儿园美育的具体路径,以期有效落实美育目标。

一、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建设“海式名园”。下营镇中心幼儿园紧邻渤海湾畔、西依“渤海走廊”红色革命文化区,以“红润童心 和美蔚蓝”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宝贵的蓝色海洋、红色教育的镇域文化一体化资源优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幼儿园美育。以园所海洋美育文化为核心的课程多次荣获创新燎原奖。幼儿园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园”“潍坊名园”“潍坊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镇街”和“昌邑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丰富活动,以美育美,培养“海式幼儿”。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美育活动中,坚持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立足本园实际,坚持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工作,依托“红润海宝园”“颜海手工坊”“海韵餐厅”等区域精心组织研讨活动,探索生活为主、游戏为本、自然为源的美育课程建构新路径,融合共生,让美育真正融入幼儿生活,共育“海式幼儿”。

三、环境赋能,美在其中,打造“海式校园”。构建会“说话”的海洋教育环境,以幼儿贝壳画、海底世界、渔船演变史和柽柳作品展等为依托的大厅文化、以“海韵、海情、海德、海智”等为主题的墙壁文化、以“海韵餐厅”“望海超市”“颜海手工坊”和“海军基地”等为主的区域户外文化,使幼儿园成为海洋文化的教育场所。

四、以研促教,专业引领,组建“海式教师团队”。借海辅德,铸师风。共同确定遵循“多元融合、延展开放”的理念,基于充分挖掘海洋精神文化,充盈幼儿园核心办学文化理念,基于依法自主办学创新构建现代幼儿园运行机制,基于建设多样态蓝色海洋美育教育课程实践,优效育人,基于赋予教师更多专业角色和发展平台,创造更多教育价值,开展全系列整体建设。

石埠经济发展区石埠小学:拓宽美育路径 让每个学生向阳而生

石埠经济发展区石埠小学围绕“谦诚、勤奋、团结、守纪”的校风,秉承“心向党、德向善、学向勤、品向美、行向远”的教育理念,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育美于心,让芬芳之气香满校园。

一、打造特色课程,营造校园美育氛围。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学校在常态化音体美课程中增加了红色课程(地域历史)、金色课程(非遗传承)、绿色课程(劳动教育)、蓝色课程(科技课程)以及橙色课程(体育特色)等内容,大力推进京剧、剪纸等非遗课程进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二、学科多元融合,激发校园美育创新。学校美育课程的发展,不仅致力于各学科的多元融合,还从“古色”“红色”“绿色”三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师资培养、资源共享、评价多元、形式互通等方面做好大文章,让美育课程推陈出新。

三、传承地域文化,践行校园“新”中争美。石埠小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构建充满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整体性大美育系统融入社会实践中,拓展实践活动形态,引导学生认识到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艺术表达与创造的源泉,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观、文化观和艺术观。在节假日,学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探访身边的红色文化基地,走进红色思政教育馆等地。

饮马镇饮马学校:让“美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饮马镇饮马学校聚焦深化学校美育内涵,以“和美”为目标,以“浸润”为路径,大胆探索以美的教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学校、浸润乡村的美育实践模式,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让“美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一、课程引领,筑牢美育发展之本。学校秉承“五育并举 各美其美”教育理念,充分挖掘饮马特色文化资源,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开发“多彩编织”“迎‘南’而上”“奇妙葫芦”“巧手剪‘廉’”等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美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在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创设多元美育平台,构建课堂、社团、活动、展演“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通过诗歌朗诵、主题演讲、合唱比赛、绘画比赛、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美的机会和舞台,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学科渗透,拓宽美育教学之路。学校立足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积极提炼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要素,从跨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实施美育浸润。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鼓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的素材、积累美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并将教师在备课中体现美育作为备课检查的一项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积累经验。

三、文化浸润,夯实美育提质之基。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尚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备综合实践活动室、微机教室、实验室及音乐、美术、书法教室等功能室,合理规划和布局校园环境,建设校内主题雕塑“经纬”、景观长廊 “紫藤廊”和“葫芦亭”以及“行知”乡土劳动基地,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时时给学生环境美的体验和文化美的熏陶。组织开展楼内走廊和室内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并在文化墙上展示学生的剪纸、绘画、书法作品,达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效果。

昌邑市文华学校:三项行动,推动美育浸润落地生根

昌邑市文华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号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美育浸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特点,设置了多样化的美育课程,包括书法、绘画 、舞蹈、音乐欣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校采用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例如,开设艺术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艺术创作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实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学校成立专门的美育教研组,负责研究美育教学规律、推进美育教学改革,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完善评价机制,将美育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更加重视美育教学工作;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美育教学的需求和反馈。

三、实施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自编自演,展现学生的艺术才华。成立各类艺术社团,如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绘画社团、书法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平台,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开展“艺术进社区”活动,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在社区公共空间,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昌邑潍水学校:以社团为载体 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昌邑潍水学校以“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美育教育”为目标,形成了以美育教育为龙头,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多管齐下的特色教育体系,让“美育浸润”落地生花。

一、建立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学校成立了美育教育领导班子和社团管理办公室,健全完善美育育人机制。一是建立教师辅导员队伍。学校深入挖掘教师艺术潜力,让学校教师担任不同项目的辅导教师。二是建立志愿者辅导员队伍。学校积极与周围艺体大学生取得联系,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加入辅导员队伍。三是建立社会辅导员队伍。学校广泛吸纳社会中的“五老”人员、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充实师资力量。

二、丰富社团课程体系。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固定的社团活动教室,配备了专业的活动器材。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了素描、民乐、书法、射箭、腰鼓、二胡、舞蹈、戏曲、诵读等30多门社团课程。每个社团教室都打造了主题鲜明的社团文化,每天下午三、四节在校园内开展社团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并适时组织开展歌咏比赛、书画作品展览、文艺汇演等美育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获得成长积分,推动社团课程延续发展。

三、强化检查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将教师在社团的兼职工作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评选的主要依据之一,激发教师参与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和事业心,确保社团建设有序规范、运转正常。

昌邑市文昌小学:以美养德,以美育人

昌邑市文昌小学以“求真 向善 尚美 健体 惟勤”为校训,以“学生至上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生为本”的优质发展之路。

一、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学校严格落实美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构建了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艺术实践、情景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融合式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笔画传情”书法课、“巧剪巧画”剪纸课、“绿野仙踪”实践课、“巧手泥塑”艺趣课、“舞动奇迹”舞蹈课等实现了以美启智。同时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美育提升舞台,让教与学在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中和谐共生。

二、丰富文化建设途径,引领美育浸润实践。以美育浸润引领提升为路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通过校园环境浸润美育。学校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为主,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朝气活力、健康、阳光的一个学习环境,教学楼走廊充满“书香”气息,各班级内设计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墙。二是通过活动开展浸润美育。邀请文化馆艺术专家、剪纸协会专家、京剧团专家进校园,开展艺术沙龙、艺术主题展览等活动,打造“美育经典进校园”系列项目。同时,学校举办艺术节、趣味运动会、校园戏剧节、综合实践作品展、最美教室评选等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美育浸润实践平台。

三、夯实美育实施根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艺术教师专任美育学科教师,推进开展美育课程及实践教学。结合“双新”“双减”等政策,学校深耕“五要素高效课堂”,形成“情境生动、设计灵动、任务驱动、思维联动、反馈能动”的美育课堂。优化在校美育教师的专业培养,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师资力量的优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昌邑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

四、构建全面发展体系,打造学校美育新格局。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着力打造德育课程润心、德育品牌深化、德育活动发展、课后延时助力的模式,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深化学生的德育情感。旨在引导学生从理想之美、奉献之美、品德之美、心态之美和生态之美入手,感悟德育内涵,为学生的成长平添最美底色。

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五育并举,“和融”美育

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依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纵横交错、立体架构”的方式建构起了“和融”美育课程结构体系。

一、创建“融合德育课程”。“德育课程 ”以红色教育、传统教育、生活教育为主题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以生活教育养成习惯 ,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红色教育明确志向,树立人生的第一个梦想;以传统教育传承文化,迈好人生的第一个脚步。

二、创建“融升智育课程”。学校以“生活化”阅读理念为引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音乐等课程,开展读书银行、读书交流会、经典剧目表演等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以活动为契机,不仅培养爱读书的兴趣,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人文精粹,同时也感受生命的厚重与永恒。

三、创建“融技体育课程”。文化需要传承,传统游戏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在普通体育课强健体魄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欢乐。学校通过传统文化课,探讨交流游戏的起源;音乐课根据传统游戏特点进行歌谣创编,或高声吟诵或低声浅吟;通过少先队课学习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沟通。传统游戏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参与的事情,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做事。

四、创建“融彩美育课程”。学校结合传统及重大节日,融合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等课程,开展“读书月经典吟诵”、艺术节、“唱响中华经典”大型歌咏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用朗诵、歌舞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艺,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陶冶爱国情操。

五、创建“融验劳育课程”。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在其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为学生的心灵点亮一盏明灯,从而实现和而不同,合美与共的“和融”教育。

 


来源: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