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襄阳4月6日讯(通讯员 龚欣怡 揭豪 刘雨荷)3月31日,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化身旅游讲解员,前往襄阳古城墙对外地前来旅游的游客讲解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文化,让游客感受明代建筑之美,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历史,珍惜和保护古建筑物,也为家乡襄阳旅游事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土建学院志愿者在昭明台为外地游客讲解。中教网通讯员 揭豪 摄
襄阳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七大古城墙之一。起初筑于汉初,多次整修后,略呈正方形。整体风格体现了明代的汉族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一面倚山,三面环水,由于战略要塞的原因,在2800年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的争夺战,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建筑学专业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北街,带领游客感受“华夏第一城池”的魅力。
顺着北街这条商业仿古街,土建学院志愿者为外地游客讲解临街的建筑群是以鄂西北地区明清时期为主仿建的,马头墙、飞檐错落有致,门窗花格古朴典雅,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北街尽头的临汉门城楼则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传统木结构,展现了临汉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志愿者们宣讲这座城门,帮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边塞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希望能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昭明台”是襄阳人纪念萧统在城内十字街口建造的一座跨街楼台。建筑学志愿者结合本专业知识向游客们讲解了昭明台的“青石结构”与“木质结构”,带领外地游客一边在古城墙边漫步,一边向他们讲解城墙“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的特点,并让游客用手去感触建筑,感受历史,从感知中领略中国古代城市防御系统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
图为土建学院志愿者为外地游客讲解昭明台历史。中教网通讯员 揭豪 摄
“管家巷”是襄阳的新地标,这片文化休闲街区临近古治街和临汉门,里面有丰富的表演、文创、非遗展示、特产和特色美食等。古老街巷改造后,采用明末清初传统院落式布局,实现了古城风貌与文旅发展完美融合,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志愿者也在管家巷的慢巷功能区带领外地游客用手去感触小青瓦和筒瓦,并讲解管家巷内三大功能区的布局。
图为土建学院志愿者在管家巷为游客讲解功能区。中教网通讯员 揭豪 摄
“临汉门”是襄阳城六大城门之一,又称小北门。襄阳历史上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临汉门作为古代城市的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汉沔津梁""北门锁钥"便是对临汉门的赞誉。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密集的砖瓦排列和建筑建构,使得建筑格外坚固。志愿者们带领游客感触城门和城墙,并登上城楼指着砖木结构的门楼进行介绍,并讲解城楼在古代的作用一般是瞭望所,也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志愿者还指出,因清朝时期反复修建,所以临汉门城楼的结构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
图为土建学院志愿者在临汉门为游客讲解城楼结构。中教网通讯员 龚欣怡 摄
建筑艺术社社长马飞说:“之前有看到因为不懂历史而去损害公物的新闻,身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十分难受。古建筑背靠中华文化悠久的文明,希望能通过此次传播建筑文化,能让更多的人自觉保护古建筑,记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
图为土建学院志愿者在昭明台前。中教网通讯员 龚欣怡 摄
来源:中教网襄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