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青计划”是复旦大学旨在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师资力量强、学术气氛浓的优势,向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提供提前浸润大学学术氛围的机会,并培养其对一般学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的感性认知的高中生学术训练项目。2023年“步青计划”首次走进山西大学附中,为附中学子带来专业精深的大师课堂。
在2023秋季学年的“步青计划”讲堂上,同学们收获了来自文、理、工各个学科领域一流导师团队的指导,他们是博导、是教授,是学科前沿的领路人,更是春风化雨的好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收获了独特的学术体验,有的在古希腊神话中寻找绵延千年的智慧,有的对神奇的高分子世界中新材料的运用兴趣盎然,有的通过学习《乡土中国》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根系有了更深的了解,有的在现代药物开发的故事中领悟了每一次科技革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有的在哲学的世界里驻足思考心驰神往,有的在《红楼梦》的绮丽梦幻中肆意遨游流连忘返……
本学年,“步青计划”微课堂在学子们的热切期盼下如约而至。本学期共开设7门课程,分别是由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鹏主讲的《量子科学与未来计算》;由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玉龙主讲的《集成电路器件与技术导论》;由基础医学院邵红霞副教授、王玉燕副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临床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齐唐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治医师黄英男主讲的《病毒生物与人类》;由哲学学院郝兆宽教授、杨睿之副教授、姚宁远副教授主讲的《逻辑的力量》;由中文系张金耀讲师主讲的《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苏轼选讲》;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俞志元副教授、范伟达教授主讲的《乡土中国》导读;由哲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贺腾主讲的《西方哲学导论》。
学子感悟
堪叹顽石梦红楼 415班 贺心怡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这便是在歩青计划之前,我对《红楼梦》最大的感受。
青砖墙、黑屋瓦、朱红大门,并两尊浅灰的石狮子、无数钗黛脂粉,就搭起了我心中的红楼梦。我只知,这书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读罢只觉繁华似梦,转瞬即逝,悲伤于有情人终成梦中虚影,嗟叹于才华横溢的女子终被时代碾做泥。却不见繁华下白骨森森,废墟中血泪成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跟着老师一点一点拆掉那墙、那瓦、那门,避开满头的珠钗、周身的锦缎、自得或讨好的笑容,才见庐山真面目。
从情节着手,看草蛇灰线,思人物形象,掘细节求真相。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红楼,我才知道人物名字至街巷称呼尽有迹可循,百篇诗词歌赋却是人物命运,千万个为什么在歩青课程中有了解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对袭人等丫鬟的解读,我本以为他们如同大观园内无数姑娘一样,她们的悲剧来源于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上过课,才发觉我的想法是如此单纯:哪里只是对女性的束缚?更是阶级剥削!他们看似如大观园的“主子”地位相当,生活也算富贵幸福,但这幸福的背后,是鸳鸯被贾母砍断的后路,是平儿屡次挨打处境尴尬的辛酸,是袭人忠心耿耿仍被赶出府的结局…哪里是其乐融融?分明是人吃人的阶级剥削!
而步青计划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比起对《红楼梦》的深度认识,我想,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正确的思考方式,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去理解人物背后的情感和动机。同时,我也意识到学习和思考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平步青云上,寄梦到红楼。感谢步青计划,带我重新认识了《红楼梦》。期待下一次相见!
“步青高分子”离别事记
406班 吴泽宇
分子神奇,步青一晤,梦在复旦。
——题记
本学期复旦大学与山西大学附中签署步青计划,开展了《神奇的高分子世界》《红楼梦导读》《现代药物开发的故事》等系列微课,而我有幸聆听了陈新教授授课的《神奇的高分子世界》。陈新教授系统严谨又别出心裁,将6节课分为两个版块,前三讲主讲生物高分子,细致讲解了蛋白质的结构、脂肪等;后三讲则是材料高分子,讲解了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的结构应用,也讲解了涂料、黏合剂等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真正带我们遨游神奇的高分子世界。我记得第一节课上陈教授就让我们找一找教室中使用高分子的物品。原来,桌椅、水杯、衣物、墙壁中都有高分子的身影,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由许多高分子构成的。高分子构成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又称高分子聚合物,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的化合物,绝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是许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因此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平均相对分子量。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千百个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虽然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都是以简单的结构单元和重复的方式连接的。通过六节课的学习,我对高分子有了基本的了解,既拓宽了视野,也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除了课程的精彩纷呈,更令我感动的是陈教授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带给我的精神成长。六次微课,陈教授没有选择一次线上授课,而是次次花费宝贵的两小时飞到太原线下授课,更好地互动,如此的责任情怀,使他成为我见到的最为“自由而无用”的复旦人,“无用”并非颓丧自弃,而是一种不计名利、专心投入的复旦精神。他的风趣幽默,也令我对复旦的自由浪漫有了深深向往。当魏巍展翅楼吹起的风拂过百年复旦的浩瀚星空,当日月光华的闪耀烙印在附中人心中,学术的交流蕴含有思想的碰撞,也为我坚定了理想信念与人生航向。高分子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有无限发展潜力、为人类造福的学科,培养全球视野、争当中国脊梁的附中人、复旦人,定要秉持着“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信念,坚定不移勇攀科学高峰。
高分子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梦想的种子已经种下,附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回荡耳边,而复旦“旦复旦兮、日月光华”的梦想萦绕心头。朋友们,我们终将启程,背起行囊,去往梦中的地方。诸君,共勉!
《乡土中国》微课堂学习心得
430班 张怡喆
作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有幸聆听了复旦大学“步青计划”《乡土中国》微课程,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十月初,当班主任将“步青计划”课表告知我们时,对于想了解名校名师,对名校名师课堂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毫不犹豫报名了《乡土中国》微课程。这次微课程活动,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名校名师课堂,零距离体验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学术氛围,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学到了书本上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乡土中国》这本书写于1937年,当时中国关于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分析较为稀缺,费孝通先生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股"闯劲",做到了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深入到当地农村生活圈,参与农民的往来。也正是如此,我们才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平民化的、大众化的、全方位立体的乡土社会。这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索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值得深度品味。
这次给我们微课堂授课的名师有俞志元、范伟达和陶磊老师,三位老师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讲课,内容精彩,细节处处精致,让人印象深刻。
俞志元老师讲课重点突出,授课条理清晰,认真负责、严谨耐心、资料丰富,课堂气氛很好,把书中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更加通俗易懂。讲到《乡土本色》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特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即离不了泥土的。讲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和价值观,强调了土地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主要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字使用情况。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大多数人是面对面地直接用语言沟通接触,而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出现阻隔的产物。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不那么重要,表情、肢体动作甚至声音都更常用。而在《差序格局》这一章讲述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特别是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由中心向外扩展,远近不同,亲疏有别。
范伟达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能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激发大家无限的兴趣。他讲到:“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乡土社会都是大同小异的。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比如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悉,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陶磊老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故土难舍。"家"与"土"紧密相连,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是聚族而居形成的"熟人社会"和"礼俗社会",是一种自治的生活共同体。此种说法依然适于当今社会,即使农村社会在逐渐解体,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淡化,但在乡土社会中,从古至今"礼治"的约束力仍远远高于"法治"。虽然"法治"也需要人的参与,但"礼"更着重于个人的教化,人们在教化中逐步养成了敬畏之心。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对乡土的概念似乎很模糊,但我们从这次学习中,学会了关注乡村、关心社会、关怀生活,将中国乡土的那份柔情,永远珍藏在内心最深处那最柔软最动情的地方。行走至天涯海角,内心只要有着一份对中国乡土的深情寄托,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便不孤单!
千年之间
425班张玉琳
我常常想,从一个故人,一件往事,一种种文化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老师开课时讲:“我是来讲故事的。”
是的,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也许是有着至高无上权利却又风流不羁的宙斯,也许是行善又作恶的酒神……神,是一个个矛盾又神圣,高洁又不堪的个体。我们无法妄下定论,只能在千年之后再次翻开已经泛黄的书页,带着历史的风尘,去欣赏,传承希腊人智慧的结晶。
就这样,我在千年以后,与瑰丽的希腊神话邂逅。
老师曾讲:“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故事有悖伦理,但这是发生在希腊神话中的事,要用希腊的方式去理解。”
希腊神话背后的,是一群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
这种精神,既包含了对于自然、宇宙、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也蕴含了对美好、善恶、道德观念的反思。在这个世界里,神与人共存,善与恶并存,既有阳光明媚的喜悦,也有黑暗深邃的悲剧。这些都是希腊神话独特魅力的体现,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思索千年前的古希腊社会和人文观念。
课后,我沉思着老师的话语,尝试用希腊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悖论的神祇形象。我开始明白,这些神祇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代表着古希腊人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映射出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
例如,宙斯的风流不羁,象征着权力背后的欲望与人性的弱点;阿芙洛狄忒的纯洁与世俗,揭示了爱情的多面性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酒神的善恶并存,则反映了人类对道德界限的探索与挣扎。
回顾这些故事,我意识到,希腊神话不仅仅是神话,更是一种寓言,传达了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跨越时空的隔阂,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互碰撞,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将那股从千年之前飘来的历史气息深深吸入肺腑。我开始明白,这些神话不仅仅是故事,它们是古希腊人的灵魂写照,是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见宙斯在奥林匹斯山之巅,俯瞰众生,权力的欲望与人类的渺小在他眼中交织。他的风流不羁,也许正是他对权力、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是矛盾的,却也是真实的。
再是阿芙洛狄忒,纯洁的爱情与世俗的欲望在她身上共存。人们在她的雕像前献上祈祷,求得心中的那份爱与美好。
还有酒神,他的善恶并存,让人不禁思考道德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在狂欢与放纵中,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在痛苦与挣扎中,反思人性的边界。
这些神祇,他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他们是古希腊人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他们代表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他们的故事,就是人类的故事。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泛黄书页的神话人物似乎鲜活起来。他们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不仅是异乡,更是心灵深处。我开始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始终如一。而希腊神话,正是这份思考的载体,它跨越时空的隔阂,传递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心灵。
“现代药物开发的故事”总结
409班
陈昊天、段宏泽、李锦如
人类最大的不幸源自混沌,最大的理想源于未知,最大的煎熬源于不明。疾病,亘古以来便与“神秘”“不可知”耦合,与“时运”“天注定”契合,成为了自然于人类史之上的阴云。因而,一批又一批不甘于所谓天命,不疲于所谓追逐,不惧于所谓非战的医者、学家纷纷站出,用显微镜看穿了细胞里外,用试管烧杯穷尽分子,用毕生的经历撕碎了病魔的伪装,求得医药的光芒,引领时代走疾可医,病可救的光辉时代。生逢其时,沐其光泽,愿深入学习医药,以博知,以破妄,以照下一代人族路长。
在本次步青计划中,我们分别学习了药物的制备流程,包括肥胖,肿瘤在内的慢病发病机理、诊疗路径相关药物及其研发故事等。借科学之伟力,我们得以凭更高的视角观察世界。同时还习得了体内脂质三循环,体检报告上HDL,LPL,IPL自有了其深意。所谓HDL的“天使”神话源自逆流脂质的努力,LPL的赫赫威名萌于内源及外源脂质循环的无休无尽,明白了肿瘤的特征,那些他人耳中模糊空泛的概念,便有了真切的含义,让我们能从TMM肿瘤标志物的数据中了解其真实的恶性程度,不再谈癌色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制药人的奇思,在抗肥胖药物的研发中,研究人员从摄入,合成,转运等方面入手,绽出了他丁类,PCSK9抗体的不同火光,多角度全科学完成了对脂质的抑制,我们亦体会到了制药人的严谨,在以GCO-1支点的降糖药的研发中,面对新药造成大出血的意外事故,研究者们不言放弃,严谨求证,终于发现了真正靶点PDD-4。我们还体会到了制药人的毅力与决心,在分子细胞肺癌的斗争中,人们经历险阻所研发的易瑞很快,研究者们不惧艰辛重新修饰,通过胱氨酸位点连接制得二代药物。不幸的是,新的7790M突变又阻隔了位点的活性部位,科学家们再振旗鼓制得三代药物,绕开那难以突破的分子壁垒。此诚可谓群英荟萃,群贤毕至,结古今之智,毕万世之功,其精神值得我们消化吸收,化为前行之不竭动力。
科学的精神即是人类的精神,科学的动力亦可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从古时的放血治病,到对植物的不懈探索,从中医的经验治疗到科学药物的研发上市,曾称不治之症的白血病,如今也有了生还的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将在我们的行动中留下他独有的印记,也许延长寿命将不会是人类的唯一目标,也许我们在科学的世界也显得格外渺小,且以尘微之光裨补缺漏,且以秉烛之光增辉日月。
西方哲学导论学习心得
408班田熙卓
当你从漆黑的睡梦中醒来,你是否问过自己:我是谁?当你一刹那脱离了世界的嘈杂,你是否问过自己我在哪儿?当你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闭上双眼,你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活着?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古希腊人的头顶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思考这些问题。在日复一日的奔波生活中我们或许习惯了太阳东升西落,街头人来人往,生命周而复始。但总有一些人,他们会在不断的前进中停下来,跳出对一切的熟悉,换个视角看周围的世界。对“智慧”的追求,激发他们问得更多,想得更深。于是,哲学应运而生。远渡重洋,跨越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片土地上,我们会看到西方哲学人思考的力量,给我们打破“常规”局限的机会,以更智慧的方式,体味更多彩的世界和人生。
哲学导论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像现在众多浓缩课程“填鸭式”输入的批量信息,也不是成功学课程贩卖的所谓“情怀”和心灵鸡汤,相反,它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剥开忙碌且荒谬的生活外衣的机会。在这个社会,麻木和机械已经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思考“我究竟是谁?”或“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的行为少之又少,乃至被视作荒诞不经。哲学课,便是要打破这种畸形的偏见,回归对本源的思考。正如那句震撼了哲学史的“我思故我在”,我们回溯着古希腊哲学家眼中朴素而分明的世界,试图追寻“灵魂”这一诞生在来生之前,永存于时间之外的概念。世界,灵魂…这些宏大又原始的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宏大的命题,我们得以摆脱外界的喧嚷和生活的范式,好好追寻“自我的目的”“存在的意义”。哲学导论便是这样一种机会,在短暂的时间里试图引导我们见天地,见众生,更见自我。
讨论哲学,首先要明确哲学是什么。首先,从概念本身出发,哲学是“爱智慧”是追求真理、智慧的学问,而不是声称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其次从概念的历史出发哲学就是哲学史;第三,从对象出发,哲学是研究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的学说,同时,哲学讨论三个根本的问题:形而上学(存在只为存在)、认识论(如何认识)、伦理学(如何生活得更好)。
贺腾老师重点讲述了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推进。中世纪哲学主要从价值尊严、主体意识、道德的内在化、历史哲学、自由意志五个角度展开。第一,中世纪哲学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神学。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被尊重,而不是依据道德行为而被尊重,这是基于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的价值预设。所以,中世纪哲学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主体从我出发去认识世界,这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创造者,人是受造者,所以上帝的视角是无限的,而人的视角是有限的,认知被限定。这对笛卡尔的怀疑学说有一定的影响。笛卡尔认为,感知是不确定的,但怀疑是确定的,所以“我思故我在”。第三。中世纪哲学强调内心和直接和上帝的联系,不以外在的判断为标准,最终是“羞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民族性重视耻感文化,在意他人的评价。中世纪哲学这一特征也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小说中更重视人的内心良知,所以会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第四,中世纪哲学研究历史哲学,即历史通向何处,本身有何目的。第五,基督教强调神正论,所以将自由视为一种恶。
自哲思的清酒中独酌一杯沉静,舒历史的长卷细品那一抹清雅。我们在西方哲学的讲座中,怀揣哲思、细析哲人。漫步古希腊的城邦,众学派开启对世界起源的探究,思考存在于不存在的辩证关系,那是“高贵地单纯,静穆地伟大”;争论人的价值理论。苏格拉底作为助产士,呼吁人类理性认识自己,切勿坠入自我中心和相对主义之渊薮,柏拉图追求真理的虚构世界,亚里士多德探索严谨可视的实体。中世纪哲者问询自由意志支路,近代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中的驳斥与突破……课堂虽结,余香氤氲。
仍记得那个初次上课的下午,我初次踏入哲学的殿堂,犹如黑暗洞穴里的人打开了世界的窗子,一束光从层层迷雾中射出,启迪我开始思考,从“认识什么”到“哲学的研究这几个层次”,那一团迷雾渐渐散去,一切开始变得清晰。再次相见,是在希腊的暖风中,倾听泰勒斯的观点,与毕达哥拉斯探讨“万物皆数”,与巴门尼德研究“芝诺悖论”,与苏格拉底仰望天空,与柏拉图探讨美德,与亚里士多德研究逻辑。中世纪,我远眺科隆大教堂的尖顶,修道院的庄严,大学的兴起,在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哲学是中世纪的基石,铺就了文艺复兴的路。与你邂逅,我开始思考万物,与你同行,我开启了智慧。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灯塔,是希望,更是冬日里的暖阳!
步青一晤,回响悠长,复旦大学步青课堂给附中学子们带来了非同凡响的学术体验。今后,山西大学附中将与复旦大学继续深入开展 “步青计划”微课程共建项目,并聚焦中学生学术素养培育和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更多合作共建项目,为同学们提供更加深入的研究性体验和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进一步探索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大学中学衔接培养的新格局。
来源: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