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国家对学前教育“幼有优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成为高品质幼儿园建设的生力军。但新手班主任大多面临着交流沟通方式单一、面对质疑存在抵触情绪、交流与沟通经验不足等家园沟通的难题,在实际案例的解决和教研讨论中找到方法,形成“共识”“共情”“共鸣”的“三共”策略,帮助新手班主任在教研、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促进家园教育观念的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推动园所的高品质发展。
一、案例“小邓老师的困惑”
新学期伊始,新手班主任小邓老师忐忑地找到园长,向其倾诉最近遇到的难题:开学典礼班级孩子有表演活动,由于名额有限,鉴于之前的家园沟通经验,为让更多的家长知道此次活动,小邓老师提前在班级微信群发布了招募信息,表明愿意参加的孩子,家长可以在3小时后接龙报名。豪豪妈妈看到消息后就马上接龙报名了,可是宣布名单的时候却没有豪豪,知道原委后她很生气,立即联系小邓老师要说法,通过微信语音反映:老师是否是专门针对她家孩子,不愿意给机会。小邓老师立即通过微信回复沟通:延长时间自主报名是因为要充分尊重并听取孩子的参与意见,本次报名已经截止,建议妈妈鼓励豪豪参加下次的活动,豪豪妈妈不接受解释,情绪非常激动,双方不欢而散。为此,妈妈找到园长投诉,要求给孩子转班,小邓老师很委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二、新手班主任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和困惑
了解整件事情后,园长和小邓老师一起回顾分析在这次家园沟通案例中,作为新手班主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交流沟通的方式单向单一。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更喜欢通过微信文字等方式交流,惧怕面对面交流。作为年轻的新手班主任,小邓老师说:新当班主任,很多事情需要我直面家长,自己非常紧张,害怕和家长说话,很担心说错话,造成误解,如果有必需的沟通就通过QQ或微信以文字发布,还可以反复斟酌修改,不容易出错也不会紧张。线上文字交流有其局限性,因时空背景和双方理解的差异,存在信息认识的盲区。小邓老师认为已经提前发布消息,一方面更能体现幼儿参与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家长看到信息,更公平。而豪豪妈妈却认为不是所有家长都时刻看着手机,应该由老师直接安排孩子轮流参加更合理和公平,双方自说自话,没有达成共识。
2. 面对家长的质疑存在抵触情绪。年轻的班主任们在工作中有热情,有朝气,她们善于和孩子沟通,师幼关系亲密融洽。但是她们却不愿意与园长、同事沟通,更害怕与家长沟通,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不是委曲求全,就是喊冤叫屈。这个案例中,小邓老师认为自己着力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也顾全了家长的实际,而且之前一直都是这个规则,其他家长都理解没有意见,这个家长的质疑就是在挑刺,无理取闹,自己还委屈难过。带着这样的抵触情绪,强忍不满去说服家长,始终无法共情和有效沟通,使得矛盾激化。
3. 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和经验不足。近年来的疫情背景下,家长不能进园的现实改变了以往面对面常态化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新手班主任,缺少了和家长当面沟通的机会,也缺失了向同事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双方不能通过日常、有频次的有效沟通,快速地建立起彼此信任、支持、和谐的家园关系,难以引起共鸣,在面对案例中的认知分歧时,更容易造成误会。
三、新手班主任家园“三共”沟通策略
原因分析后,小邓老师也认识到自己在整个事件处理中的不妥当。园长建议小邓老师立即与家长开展面对面交流,在开放的沟通中“形成共识,双方共情,达成共鸣”。
1.消除认识盲区,形成共识。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对称信息,努力消除彼此的认识盲区,扩大并达成我们的共识区。我们在和家长交流沟通出现观点不一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双方对事情背景、过程了解不一致。案例中,就是由于家长没有充分了解我们为什么要推迟报名、为什么要自主报名,因不了解才造成的误解。而当我们通过有效沟通后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对称,我们的共识区就会越大,就更容易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2.有意识地把“你”转变为“我”“我们”。家园双方是基于同一目标“孩子健康成长”而结成的教育共同体,因此在交流沟通时多运用“我们”开头的时候,就表明了教育联盟的立场和真诚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在一起是在为同一目标商议。反之如果过多强调“你”,无形中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容易激发对方的防御抵触情绪,无法达成情感共鸣。就如案例中小邓老师和家长存在的意见和分歧,从各自角度来看,都是出于本身经验和认知的考虑,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就是无法协商一致达成共识。因此,要想达成有效的沟通,就需要我们在谈话时打破先入为主的封闭性思维,保持开放性思维,能够共情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认可其通过轮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地参与方式。这样才能尽快消除认知隔阂获得理解和支持,是做好家园畅通的前提基础。
3.多问对方的意见,沟通中寻找“共性”话题。这个方法真正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说话,而是通过不断地请对方发言、发表意见,以确认双方之间的共识在什么地方,反复对话中会逐渐扩大认识盲区的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就是孩子的成长,因为每一个家长都会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关注自己孩子的哪怕每一个点滴。例如:“这件事的缘由是这样的,您能否给我们更好地建议?”“您看我们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您觉得还可以怎么样?”“孩子近段时间对**很感兴趣,在家里怎样?”通过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找到“共性”的话题,一来一往,彼此的距离不断拉近,情感畅通了,理念一致,在教育中真正达到共鸣,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在园长的指导帮助下,小邓老师运用以上策略积极同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到园并诚恳地表达歉意,同时就班级前期准备时豪豪不愿意参加活动的情况告知妈妈,让其了解事情原委,也表示如果豪豪愿意,老师会增加一个节目,让豪豪可以参加。沟通过程中,小邓老师如数家珍谈到豪豪在幼儿园一点一滴的成长变化,有的细节甚至连妈妈都不完全了解,妈妈感动不已:原来老师并不是忽略孩子,不是不给孩子机会,而是了解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在交流中小邓老师也了解到,由于父母平常工作很忙,较少陪伴孩子,老是担心焦虑孩子内向,不愿表现自己,因此着急想孩子有更多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所以就对前期孩子不能参加活动不满意,又没有得到及时满意的答复感到被忽视而更加生气,情急之下找了园长投诉。针对妈妈这一担忧,小邓老师也表示,以后会在尊重豪豪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式和机会培养其交流表达能力,妈妈也向小邓老师表达歉意和感谢。此事件在双向共同努力下得到圆满解决,后续小邓老师也持续就相关孩子成长的细节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开展交流沟通,家园关系逐渐和谐向好。
针对这一事件,通过交心谈心,发现年轻的新手班主任大多面临着以上共性的难题,幼儿园当即把当期园本教研的主题确定为“如何有效开展家园沟通?”在教研中,通过情境表演再现上述案例,请老师研讨“我遇到此类事情怎么办?”“我是家长会怎样?”“如何同家长有效沟通?”同时,也请小邓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家长沟通中的感悟与收获,作为新手班主任,在遇到困惑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解决问题,使得自己在家园沟通中迅速获得成长。研讨最后,大家总结出“三共”家园沟通策略:
一是共识,改变封闭性思维,保持开放性思维,消除认识盲区、形成共识;
二是共情,前提是真诚,从孩子的成长出发,少用“你”,多用第一人称:我、我们;
三是共鸣,多询问对方,寻找“共性”话题,形成家园合力。
做好家园共育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也需要发挥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只有家园达成教育观念的统一,才能同向,同步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后记
学期末,幼儿园再次组织开展新手班主任家园沟通策略研讨活动,重点倾听年轻班主任在家园沟通交流实践案例中新的感悟和收获。
小李老师说:发生家园沟通问题时,不能被家长的情绪和节奏带着走。教师先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急于“评判”“纠正”,要做倾听者,对家长表面急躁背后的“真相”给予理解,等家长情绪平复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彭彭老师说:与家长的沟通话题中,要体现以儿童为本,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出发点是基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双方有共同的目标,更能与家长产生共。
露露老师说:要个性化沟通。家长和儿童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照本宣科,针对其特殊和个别化,要尊重、包容、接纳,换位思考,大声讲优点,婉转表达观点,真诚以待,从而达成共鸣。
经验丰富的成熟型班主任也参与研讨活动,并适时示范指导,增加了实效性。新手班主任在教研、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成长。
幼儿园的高品质发展,最终需要人的实现,需要幼儿园中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在此案例中,我们不仅仅是解决家园沟通的问题,更是团队以示范、引导、教研为手段,助推新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成就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来源:中教网绵阳教育融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