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9月4日讯 (通讯员 张祎霖 钱费卓) 为深入感受乡镇立足特色资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成果,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广阔空间,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浙江三市社会实践团于8月4日至8月7日走进浙江省嘉兴市,深入了解文化与科技共赋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之道。

科技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乌镇的标志已不仅仅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它已已悄然蜕变为前沿科技的交汇点,实现数字产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改变与革新。截至2023年11月,首届乌镇峰会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余家,实现了工业总产值、数字经济制造业完成产值的高速增长。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每1秒钟能进行18亿亿次计算,位列全球前10位。

在国家超算乌镇中心展厅,实践团在乌镇镇团委书记郑鑫强和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超算中心是如何以芯片为核心,围绕“芯—端—云—算”构建起一条完整且自主的产业链与工业链。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到终端产品的开发,再到云端数据处理和服务,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出一代代芯片与搭载该芯片的不同主机,一步步解决了各种“卡脖子”难题,不断进行产品优化与创新。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被称为浙江省“最强大脑”,致力于利用算力服务国家、服务民生。实践团参观了超算中心核心机房 “硅立方”,被一个个超级计算机所震撼。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了解了“乌镇之光”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沉浸式相变式液冷技术,确保高性能计算机能够在无间断的状态下稳定运行,减少损耗,感受了超算中心的强大算力。

如今,超算中心的应用范围已经涵盖了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超算中心正以科技创新书写乌镇乡村振兴的“新答卷”,在金融、气候变化、疾病预测和材料研究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全球互联网共治共荣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团参观了位于超算中心北侧的直通乌镇高新产业园。直通乌镇高新产业园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园,于2023年10月投入使用。园区内共有6幢建筑楼宇,融合了产业研究院、科技创业创新、商务办公、人才服务等功能,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服务基地。这里配备了书吧、路演厅、交流室、健身房等,为入驻园区的人才提供多样化服务。产业与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不断转化成乡村振兴的脑力,众多高校、企业、项目向乌镇云集,科技、产业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直通乌镇”园区构造。柏雪晴 供图

实践团走进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通过互联网关键技术、标志事件、重要人物等线索和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学习了互联网发展历程,充分理解了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题“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保有江南水乡韵味,勇立科技创新潮头,乌镇充分挖掘资源、发挥优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出了“乌镇方案”。

农文牧旅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团来到了浙江嘉兴王店镇红联村,探寻嘉兴市首个奶牛主题特色村。近年,红联村依托东兴奶牛场等产业,打造“党建+养殖+共富”模式,以打造“牛花花小镇”和“万亩方”项目为契机,走出了一条集餐饮、农业、研学等于一体的农文牧旅融合发展之路。

实践团成员在田埂上观察庄稼长势,在展览馆中讨论监测屏幕中的数据。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红联村自2022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万亩方”项目,依托地势平坦的农业空间及集约的村庄建设空间,将“小田”集中成“大田”,并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建立起一套物联网体系,建成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农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东兴奶牛场,实践团成员协助村民喂养奶牛。在与村干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现有牧场奶牛棚舍4000多平方米,存栏奶牛750多头,年产生鲜牛乳4000多吨,已经成为多种知名牛奶品牌的奶源产地。牧场将与3000亩高标准农田结合,打通‘牛粪—沼液—粮食—秸秆—饲料’的农牧生态循环,并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新建高标准牛舍、挤奶大厅、种业研发大楼、大数据中心等,与高校、育种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实现产、学、研一条龙,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牛花花小镇将开发露营、采摘等项目,东兴奶牛场逐步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生产基地,红联村以特色产业打造乡镇振兴的“强引擎”。

图为实践团在红联村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奶牛经济”。柏雪晴 供图

同时,在王店镇整体谋划下,各村联系紧密。各村以农牧飘香带和耕读研学带两条共富带串联,“研学耕读带”依托G524国道东西横跨多村,重点展示各村文化和特色元素;“农牧飘香带”依托嘉海公路南北贯穿王店镇,重点凸显沿线“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村村有特色,特色连特色,王店镇文旅产业的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扩大升级。

文化底色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实践团来到了“灶画之乡”王江泾镇古塘村,追溯灶画的悠久历史文脉。村干部带领实践团来到了非遗传承人施顺观老先生的工作室。实践团仔细观察了不同样式、风格迥异的灶头画模型,了解到灶头画的历史、题材和寓意,感受到灶头画中蕴藏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途中,实践团欣赏了古塘村街巷点缀着的与传统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不同的七彩涂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灶头画。柏雪晴 供图

以“七彩古塘”为牵引,古塘村打造了五星级文化礼堂,致力于将文化礼堂发展为展示传统文化、带动文旅发展的载体,以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活力。礼堂中面向各类群体的设施齐全,并有机融合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造福村民、吸引游客、展示村庄、带动发展的窗口与载体。

红色文化点亮乡村振兴生命线

实践团来到嘉兴南湖纪念馆,探寻“红船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实践团在纪念馆中观看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全过程视频,通过珍贵文物与史料照片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感受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努力,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了在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的决心。“红船精神”历久弥新,筑基乡镇振兴“主架构”,指引着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参观南湖纪念馆。柏雪晴 供图

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团队与参观者交流,实践团对南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开拓了思考视角与宣传思路,在留言版记录下所思所感,通过新媒体渠道宣传红船精神。

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浙江三市社会实践团以“三下乡”为契机,通过聚访嘉兴乡镇,展现了“三下乡”青年学子的热情与才干。实践团了解了嘉兴乡镇建设的特色,助力宣传科技赋能、文旅结合的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之道,以实际行动探寻乡镇建设的不同模式并参与其中,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创新思路,擎画振兴蓝图。(通讯员:钱费卓 张祎霖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乌镇之光”合影。柏雪晴 供图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