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揭成威 翟佳佳 杨雪莹

摘要:

为促进民族团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及文化的自信心,本文将探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与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思政课堂等多种方式,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着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团结;高校思政;实践育人

引言: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报道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2名。青年作为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应勇担重任,为推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各民族团结践行自身力量。因此,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让大学生深入体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

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从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认识高度去看待非遗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各民族非遗文化为中心,建设思政文化教育资源库,具体路径包括:

通过对非遗传承故事的挖掘,“读懂”非遗文化故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通过对非遗文化的精神挖掘,“诠释”非遗文化思想,展现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

发挥各民族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身本民族、当地特色非遗文化,以学生为串联,发挥学生自身是一个非遗文化“标志”的作用,建立思政文化教育资源库。

二、融入课堂,做到思政文化教育覆盖育人全过程

通过社会实践、思政课堂,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策略包括:

运用非遗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学,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非遗文化传承故事。

开展社会实践,如组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

将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贯穿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

三、探索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创意设计的应用,使苗族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文化兴趣与参与热情,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感。

四、结论

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各民族可以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联系和情感纽带。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还能使这些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讲好中华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来源:中教网 南宁理工学院 揭成威 翟佳佳 杨雪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王清燕   责编:赵旭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