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11月7日讯(通讯员 彭雁)为了深入理解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探索德育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以及提升教育叙事在教学中的应用,11月4日,华昌萍名师德育工作室开展了第一次集中研修学习活动。工作室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氛围浓厚,大家收获满满。
阅读—滋养心灵,提升素养。华昌萍老师首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她指出,阅读不仅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还能滋养教师的心灵。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工作室老师针对课标新要求、新教材的内容变化,精心挑选了德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的系列丛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工作室成员开展读书漂流活动,一个月读一本专业书籍并做好批注,写出心得体会。大家研究有理论基础,理论实践相结合,不断追求卓越。新教材解读——全面深入,案例生动吴建竹老师带来了《说说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变化》的专题讲座。
吴老师从编写背景、设计理念、内容结构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对新教材进行了详细阐述,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吴老师还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新教材框架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教师们受益匪浅。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经验宝贵华昌林老师进行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讲座,她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出发,深入剖析了德育与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华老师展示了德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与内涵,以及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育叙事——情感共鸣,展现力量最后,华昌萍老师做了《班级教育叙事怎么写》的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叙事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分享自己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叙事案例,让老师们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叙事的魅力。这些案例有的讲述了教师如何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有的则记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交流,展现了教育的温情与力量。华老师强调,教育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兴趣,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温度。反响热烈 收获颇丰本次讲座很有实效,助力教师的发展。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讲座,不仅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习了德育跨学科融合设计,明确教育叙事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新知识、新技能将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助力大家开启跨学科教学设计落地课堂,创设情境,在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新世纪合格接班人。华昌萍名师德育工作室将继续关注新教材、德育跨学科融合和教育叙事等前沿话题,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并把研究成果辐射到县域内。
工作室还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工作室成员学习感悟:
黎永春:我愿守护好孩子的心灵空间,做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不做自以为了解孩子,而去掌控孩子的领路人。
华昌林:打破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自己当成零起点的初学者,以崭新的视觉去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一切,找到切合教育教学的点,拓宽自己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充分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
华昌萍:立德树人在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点滴浸润中,教育叙事记录下实践感悟、反思、总结……用一串串闪亮的珍珠为生命存档。
彭雁: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成长的过程。而教育叙事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教育、去体验教育、去成长教育的方式。
曲比石古: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去描绘,德育便是教师手中的其中一支彩笔。教育叙事来源于日常教学,这不仅仅是记录故事、编故事,而是要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反思,从而寻求教育“小事”中的意蕴。
黄静: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几位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德育工作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更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实践的方法。
吉果子到:那些似平淡无奇,平平凡的小故事,很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德育故事,从身边做起。
吴建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我在理论素质,工作水平,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同志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自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邱朋芳: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德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丽:教育叙事不是只讲故事,而是要挖掘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把自己摆进去,把对事件的讲述、分析与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写好教育叙事,可以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审核/华昌萍 编辑/胡建华
附图
来源:中教网 胡建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胡建华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