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幼儿园,教师们的手机镜头时刻对准孩子们——有人用积木搭建“过山车轨道”,有人举着镜子研究光的路径,还有人在记录角蛙的进食规律……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正被一款名为“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发展评估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智慧大脑”悄然解码: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失败与突破,都被转化为科学数据,成为教师读懂童年的“密码本”。在这里,人工智能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教育回归“看见儿童”本质的桥梁。

▲教师团队正在使用“系统”评估幼儿成长

数据解码:当AI成为教师的“第三只眼”

“过去观察孩子,更多依赖经验和直觉。现在,系统总结后的分析会告诉我轩轩为什么唱歌总抢拍,汐汐的积木游戏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思维。”教师余亭口中的“系统”,正是幼儿园自主研发的智慧教育核心工具——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发展评估系统。这一系统以AI为辅助,整合了行为分析、大数据追踪和PCK(学科教学知识)模型,将教师收集的关于个体幼儿的视频、语音、文字记录等数据归类集成,生成幼儿的成长档案,形成动态的“学习发展图谱”。

▲ 教师正在交流各自记录下的幼儿数据

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观察模式。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幼儿学习发展的数据——一段15秒的演奏视频、几张搭建积木的照片,或是几句合作讨论的录音,系统会帮助教师分析和归纳,关联融合各项信息来全面理解儿童,建构儿童发展知识。同时,借助观察评估工具持续关注教师观察能力发展状况,让教师运用观察分析结果开发课程、研发游戏材料,给予幼儿个性化学习支持。

家长李女士通过临时开放的系统端口,第一次看到儿子宸宸搭建轨道的完整记录:5次倒塌、3次调整,最终让玻璃珠滚过多段斜坡。动态图谱旁附有教师留言:“这是工程思维的萌芽,建议家庭提供结构性玩具。”李女士感慨:“以前总觉得搭积木就是瞎玩,现在看着这些记录才懂,原来孩子每次推倒重来,都是锻炼科学思维的过程。”

主题教室:在真实探索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在“生物奇趣馆”中,5岁半的汐汐正踮脚在台历上画符号:“10月21日,鸡妈妈没下蛋,标记‘-’。”一个月前,她还在为混淆周二和周四的鸡蛋发愁,如今已能熟练运用“日期+星期+符号”系统,甚至提出“给蛋壳写日期”的创意。当追问“蛋宝宝是怎么生存在鸡蛋里”时,教师递上生鸡蛋和手电筒。孩子们透过光影发现卵的结构,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后了解了具体构造:卵黄和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 幼儿与机器人共舞

大田湾幼儿园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十五间主题功能室如同奇幻的“未来实验室”,让幼儿学习变成一场跨领域的探险之旅。孩子们可以在“光影工作站”里用镜子与投影仪编织光的魔法,看着墙面上的“海洋世界”随着镜面角度变幻形态;在“音乐智能馆”中化身小小指挥家,用沙锤和积木破解三拍子的强弱密码;还能走进“编程工作室”,用齿轮、木块和传感器搭建会动的积木小车,体验从设计到落地的“工程师思维”。此外,从观察生命奥秘的“生物奇趣馆”、到探索恐龙秘密的“自然博物馆”,每一间功能室都像一扇任意门,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触摸科学、艺术与工程的温度,让好奇心自然生长为未来的无限可能。

▲幼儿在主题不一的功能室中进行科学探究

走进光影工作站,涵涵和小乐为完成“覆盖全屋海洋光影”任务,将多面投影仪叠成阶梯状,让光线如接力般从墙面跳至地面。教师悄悄递上带角度刻度的镜架:“试试转30度?”三天后,他们不仅完成任务,还策划了一场“海洋生物走秀”——投射在墙上的水母随着镜面角度变换大小,宛如奇幻话剧。涵涵妈妈笑道:“孩子回家用碗扣着手电筒玩‘科学魔法’,说这是光的反射。没想到幼儿园把物理课‘藏’进游戏里了!”

如何突破传统教育空间限制,打造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大田湾幼儿园园长张弘用实际行动回答:每一间功能室都是动态生长的“探索圈”,教师与幼儿都是环境的编织者,都是严肃的学习者,都是AI的主人——师幼一起观察,提问,猜想,实验,反思……。

在大田湾幼儿园,智慧教育是寻找藏在积木倒塌声中的空间思维,是鸡蛋气室透出的科学微光,更是智慧教育带来的心智的扩容与倍增。这里没有冰冷的数据与标准答案,只有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初心——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向独一无二的未来。


来源:中教网 重庆大田湾幼儿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