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6日讯(撰稿:刘佩 窦如雪)7 月 14 日上午,由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 2025 年 “百词微课” 专项美术书法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班),在成龙校区尚美楼中庭 101 室开展了微课理论(学科融合)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刘佩主持。讲座嘉宾包括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基础书法教育分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佩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硕士、成都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露老师,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书法教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峰老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周平老师,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杨媛老师,以及高新区教师书法艺术团副团长、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专委会理事印杰老师,他们为参培教师们作了微课专题系列讲座。
刘佩博士在《传统艺术的数字新生:人工智能书法教学的边界探索》讲座中,构建了书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其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书法教育的融合,系统阐释了技术赋能的机遇、挑战及伦理边界。技术层面,AI 凭借高精度图像识别与笔迹分析算法,实时监测学习者书写过程,捕捉运笔力度、速度等关键参数,生成个性化反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主观性局限;智能教学系统则依据学习者水平动态调整路径,提升了教学效率。然而,书法艺术的不可复制性与 AI 标准化生成倾向存在内在张力 ——AI 虽可模拟名家笔法,却难以复现书写者的情感与精神内核。此外,技术依赖可能削弱学习者对传统书写工具的感知。为此,刘佩提出 “技术为用・文化为体” 原则,主张建立 AI 书法教学伦理规范,明确技术辅助边界;同时利用 VR 等技术拓展书法教育的文化维度,以增强学习者对书法文化语境的体认。
陈露老师在《从字形到文心:利用百词微课解锁书法对偶、诗词鉴赏的跨学科钥匙》中,开创了书法教育与诗词鉴赏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她指出,书法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双璧,在形式与内涵上紧密相连:书法以字形表现结构之美,诗词以文心传递情感意境;且书法对偶结构与诗词对仗修辞在审美逻辑上高度契合,构成跨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以 “百词微课” 为教学载体,陈露老师以经典书法作品的对偶字形为引,引导学生分析笔画呼应、布局情感,再过渡至诗词鉴赏,对比书法对偶与诗词对仗的异同。这一模式成效显著,既深化了学生对诗词修辞的理解、提升了文学鉴赏力,又为书法创作注入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具文气与韵味。
张峰老师在《印信千年・书刻同源:基于百词微课的书法篆刻跨学科学习》研究中,为书法篆刻教育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他指出,书法与篆刻同源共载汉字文化:篆刻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书法则以笔墨展现汉字之美,二者在技法、审美及文化内涵上紧密相通。基于此,张峰老师构建了跨学科学习框架,以 “百词微课” 为载体,将书法篆刻与语文、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深度融合。他注重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印章,将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同时倡导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审美,提升作品的独特性与艺术性。该研究不仅深化了书法篆刻教育内涵,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周平老师在《以墨育魂:书法工作坊如何激活校园文化基因》中,深入阐释了书法工作坊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独特价值与实施策略。他强调,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精粹,兼具技艺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工作坊秉持 “以墨育魂” 理念,将书法教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德育上,通过挖掘名家精神品格构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临摹创作中涵养传统美德;美育中,借助动态演示与数字化工具突破技法传授局限,引导学生感知书法之美,契合蔡元培美育思想;同时,通过社团、展览等形式营造 “墨香满园” 氛围,使书法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激活校园文化基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与范例。
杨媛老师在《书法美育:跨学科融合课堂探究》中,为新时代书法教育转型提供了创新性思路,推动其向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转变。她指出,传统书法教学偏重技能训练,忽视文化内涵与多元价值。为此,杨媛老师探索了跨学科融合路径,将书法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通过解读经典书法作品中的诗词文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借助书法作品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认同。教学方法上,她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如动画演示、虚拟现实),并组织书法展览、文化讲座等实践活动。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书法技能与综合素质,强化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为书法美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在书法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际,印杰老师在《AI 赋能 "百词微课":微课设计与制作》分享中,为书法微课创新设计与制作提供了前瞻性方案。他指出,传统书法微课存在素材获取难、技法演示抽象、成本高等问题,而 AI 技术的融入带来了新契机:在素材生成上,AI 图像工具可快速生成真实宣纸纹理背景,精准分解名家字体(如赵孟頫字体),零成本丰富教学资源;在动态演示中,AI 动画生成技术能制作 4K 高清毛笔书写动画,还原书写细节,智能标注功能可精准标注行笔路径,将抽象技法具象化,突破了传统传授的限制。这一分享彰显了 AI 在书法微课领域的潜力,为书法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方向,助力其高质量传播。
7 月 15 日上午,由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 2025 年 “百词微课” 专项美术书法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班),在成龙校区尚美楼学术报告厅开展了最后一场理论讲座。本次讲座嘉宾、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学系专任教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基础书法教育分会理事刘佩博士,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一词一世界”:微课词条的跨媒介叙事与文创情境构建》的专题讲座。在数字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次讲座围绕 “一词一世界” 理念,系统探讨了微课词条的跨媒介叙事策略与文创情境构建路径。针对传统书法教育的单一媒介局限,讲座以四大板块展开:在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中,刘佩博士指出,微课词条凭借简洁、精准及跨媒介优势,可整合多元媒介元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实现现代传播与认同;“文创情境构建策略” 板块从理论到案例,详述了跨媒介叙事营造沉浸式文创情境、增强用户情感连接的方法;“书法文创案例赏析” 环节精选作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创作提供灵感;“书法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讨论中,强调了数字化时代变革的紧迫性,提出利用微课词条等资源,推动书法教育向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发展,培养时代所需人才。
来源:中教网 刘佩 窦如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胡建华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