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0 日,湖南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知行乡遇”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对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展开实地调研,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相交融的实践路径,感受古村在时代变迁中 “活” 起来的生动脉动。
图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的当大门
古村风貌:六百年建筑群落的文化肌理
张谷英村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 5 万多平方米,1732 间屋宇以干支式布局连亘相接,檐廊纵横交错,从空中俯瞰宛如天然榫卯结构,将一个个家庭凝聚成有机统一的生活共同体。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建筑群体,承载着张氏家族 600 年的烟火传承 —— 据史料记载,始祖张谷英公为明朝指挥使,因看中此地 “山安地旺、风水合律” 的地理特质在此扎根繁衍,至第八代十郎公扩建当大门后,古村建筑脉络得以系统铺展。
古村背靠笔架山、面临龙脉山,两条小溪交汇形成天然风水格局,龙行山与龙珠石的民间传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建筑群中 206 个天井堪称建筑史上的 “一绝”,兼具采光、通风、排水功能,数百年间从未因积水导致大屋受灾,其雨水疏导系统的精妙设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62 条巷道实现 “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同时兼具防火隔离带功能,揭开瓦片即可截断火源;3000 多处雕刻遍布梁枋、平门、石柱,小鹿腾跃、太极流转等图案无一雷同,将传统哲学思想与生活美好祈愿镌刻于砖石木刻之中。
图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鸟瞰图
产业创新:古村焕发新生的多元路径
绣楼民宿:老建筑的现代活化
村内 11 座绣楼文化民宿,将张谷英村的建筑肌理与民俗底蕴融入现代住宿体验。住客推窗可见百年古墙,伸手可触岁月纹理,清晨在鸟鸣与檐角风铃交织中苏醒,入夜伴着古村静谧安然入梦。这种运营模式并非简单的民宿经营,而是将 “绣楼故事” 转化为活态传承载体 —— 让老建筑摆脱 “博物馆标本” 的静态存在,成为可居住、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容器,使历史记忆顺着往来游客的脚步,在现代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淌延续。
特色餐饮:文化传播的味觉载体
一家融合丽江文化元素的餐饮空间里,茶香弥漫休闲区,四方碗筷承载 “四季平安” 的民俗寓意。粤式菜肴与本地秘制鸡端上餐桌,食客在品味新鲜滋味的同时,能咂摸出文化交融的独特余韵。经营者通过深耕地方饮食与文化符号的绑定,以 “炖制六万余只特色鸡” 的扎实经营,让食客在大快朵颐间记住张谷英镇的独特风味。这种模式证明,乡村文化传播可借助舌尖记忆,实现更广泛、更生动的传播效果,一锅锅炖煮的不仅是禽肉,更是将乡土故事煨入滋味,随香气飘向四方。
三桥人家:返乡创业的文旅实践
从广东返乡的创业者在三桥人家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他们紧扣古村建筑特色与校园文化脉络,搭建研学与夏令营平台,将整座古村转化为 “活教材”:学生们在触摸建筑肌理中学习传统营造智慧,在成人冠礼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乡村成为教育实践的天然课堂。以文旅为媒介,不仅吸引人流、激活经济,更让村民直观看到 “返乡创业” 的可能性 —— 证明守着乡土同样能闯出振兴新局,为古村注入 “归巢” 的发展动能。
图为 “知行乡遇” 实践团成员在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考察调研
振兴启示:古村发展的 “活态传承” 样本
“知行乡遇” 团队在实践中,解码出张谷英镇乡村振兴的独特范式:历史文化是产业发展之 “魂”,产业创新是文化传承之 “翼”,二者拒绝 “新旧割裂”,实现传承与发展共生共荣。绣楼民宿以现代服务激活老建筑的传统肌理,特色餐饮通过嫁接外来文化放大本土风味的传播力,返乡文旅项目则挖掘古村深层价值拓宽教育与就业路径。
如今的张谷英村,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艺术写生基地与港澳研学基地,孝教家风传承馆让传统美德焕发新生;芭蕉扇远销 30 多个国家,岳州扇、竹斗笠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色产业持续擦亮文化名片;2025 年春节 “村晚”、五一假期期间,不断攀升的文旅数据续写着 “民间故宫” 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这座跨越六个世纪的古村落,正从厚重历史中走出一条 “活态传承 + 产业赋能” 的振兴之路。
图为 “知行乡遇” 实践团成员在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合影
此次实践行让 “知行乡遇” 团队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的发展潜力,既藏在历史肌理的细节里,也藏在普通人的创新与坚守中。古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构成振兴图景的 “拼图碎片”,共同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着动人的 “乡土底色”。这不仅是张谷英镇的独特故事,更是中国古村落可借鉴的 “振兴启示录”,等待着更多人去续写、去共鸣。
(通讯员:黄俊杰 毛嘉惠)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