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书本,直抵人心?如何让高校力量精准对接地方所需,实现校地共育?在肇庆高要的乡镇热土上,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用“沾满泥土”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思政课”正在上演。

行走课堂,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校团委副书记苏杰森带领学生骨干,将思政课堂搬到了肇庆高要区的田间地头和红色丰碑前,创新打造“行走思政课”。

第一课:田埂砺能,读懂“国之大者”。在蛟塘镇的花生地里,师生与农户同劳动、共研讨。“脚下沾泥,服务才接地气。”苏杰森引导学生观察种植痛点、思考增产方案、探讨市场销路。这堂带着泥土味的实践课,让青年在挥汗中深刻理解“实干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最朴素的起点”,将服务人民的宗旨深植心田。

图 1 苏杰森带实践队学生在田间干农活

图 2 指导老师苏杰森带领队员实地优化蛟塘花生IP形象

第二课:丰碑铸魂,汲取奋进力量。“七七事变”纪念日,团队肃立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献花。苏杰森现场讲授微党课:“先烈以热血守护家园,我辈当以实干振兴乡土!”在特殊的历史时刻,这堂课激励青年铭记抗战精神,将英雄气概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图 3 苏杰森为团队成员讲微党课

第三课:校地共话,凝聚振兴合力。 在莲塘镇,苏杰森结合前两课的实践见闻与抗战精神,与当地党员干部共上主题党课。用鲜活的“田埂案例”阐释政策,以“青年视角”建言献策,双方深度探讨如何将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融入“百千万工程”,共谋发展新篇。

图 4 苏杰森在高要莲塘镇给镇党员干部讲党课

知行合一,青春力量精准滴灌“地方所需”

深扎一线,问需于民:队员们带着“销路在哪?技术瓶颈如何突破?”等问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围坐畅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下产业真实“痛点”。

图 5 突击队员走进花生田间与当地人员调研访谈

图 6 队员与农户访谈

科技赋能,打通销路: 面对“如何让花生走进千家万户”的课题,青年学子亮出“新农具”——手机和直播架。从最初的羞涩到娴熟推介,“看这白衣花生,生吃清甜,煲汤香浓!”直播间里的每一声吆喝,都是为蛟塘花生打通新销路的决心。

图 7 队员在花生田地直播宣传、介绍、销售花生

文创升级,提升价值:团队深挖花生文化,在苏杰森等老师指导下,孵化专属IP形象,设计系列文创产品,优化包装,撰写《“金豆豆”白衣花生价值链升级路径探析》报告,致力于让小小花生承载地域魅力,撬动品牌溢价。

校地共育,彰显“学校所能”的担当

一颗小花生,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大希望;一堂行走课,链接着青年的成长与时代的召唤。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以“行走思政课”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读懂中国、热爱中国、奉献中国,用沾满泥土的青春脚步,奋力书写着服务“百千万工程”、共筑复兴梦想的动人篇章。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