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9月2日讯(通讯员 丁叶 揭成威)2025年7月,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奔赴广西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了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调研、互动体验与深度访谈,探索公益助残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融合。
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基地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和项目孵化等全方位支持服务。基地负责人廖艳洁向团队重点介绍了“非遗+传统技艺”残疾人创业项目。面对聋哑学员,团队成员通过分解刺绣步骤,辅以手势引导,让无法言语的学员通过触摸丝线纹理和色彩搭配,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一位聋哑学员全程专注参与,多次竖起大拇指表达喜爱。这种跨障碍的艺术互动不仅传递了文化温度,更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
团队突破传统慰问模式,前期调研发现夏季高温对在岗残疾人影响显著,遂定制包含西瓜、冰淇淋、防暑药品的“清凉礼包”。成员自主完成市场比价采购、分装打包与手写祝福卡,并在发放环节与残疾人深入交流工作生活现状。
实践团专访了全国自强模范毕冬,深度挖掘其从工作室创业到跨境年销400万的奋斗历程。毕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从2016年发挥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创办软陶工作室,到2018年成立公司、创立“嗨站定制”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泥塑产品销往全球。成员们不仅聆听其克服身体障碍研发泥塑产品的故事,更结合专业知识和学习心得,就品牌推广、电商运营策略、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与毕冬进行了热烈探讨,积极为嗨驿站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南宁理工学院学子深入助残服务一线,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他们不仅被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精湛技艺所震撼,更通过清凉礼包的温情传递、与自强模范的深度交流,真切体会到了青年参与社会公益的价值与力量。从基地到企业,南理学子用真诚的关怀和务实的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些跨越障碍的互动、精准暖心的行动,不仅展现了青年担当,更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命力。
南理学子的实践之旅,展现了非遗助残这一创新模式的活力与潜力。通过将非遗传承与助残服务相结合,他们不仅为残疾人群体带去了关怀与支持,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找到了新的路径。从苗绣教学到清凉礼包传递,从对话自强模范到探讨电商运营,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学子在社会公益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努力,为营造包容友爱的社会风尚写下了生动注脚。
来源:中教网 丁叶 揭成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王清燕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