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研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为全面部署2024年沈阳市成果孵化校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扎实推进各项基地建设工作落地、落实,7月2日下午,大东区各中小学校科研工作主管校长、科研主任、区创新改革核心团队主持人齐聚我校,参加大东区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校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莅临大会的领导有大东区教育局田春宇副局长、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陈蔚校长、陈娜主任以及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岳强副院长和沈阳市王新宇校长两个名优校长工作坊的成员。
成果汇报:成果孵化的不断探索
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引和帮助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积极推进成果孵化基地校建设,不断探索教育创新的新模式、新途径。本次交流会,旨在展示我校在成果孵化基地校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各兄弟学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大东区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此次交流会由教学处侯佳主任主持,她首先代表学校汇报了我校成果孵化基地校建设的阶段性工作,分别对党建、德育、教学、科技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概述。随后,侯佳主任着重介绍了五中“思维可视化(知识)、学习项目化(能力)、活动课程化(素养)”的项目化体系。在该体系的支持下,经过不断地实践,五中学子在各类大赛中斩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金牌科技导师、鸿蒙先锋奖章获得者杨兴学老师通过了华为开发者官方认证,取得“2024HarmonyOS创新赛”带队参赛资格。学校还拉手沈阳市浑南九小、新民一高、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等百余所兄弟学校,持续深化科技特色发展的品牌影响力及辐射作用。
项目展示:艺术科学的破壁融合
周世同老师带领的项目团队,将艺术、数学、物理多个学科融合,设计开展了包括全学科的大融合以及若干个小交叉活动。在本次交流会中展示的跨学科融合项目,是由美术课程牵头,数学、物理推进,摄影、绘画作品总结的“1+3”活动形式。周老师以“眼中有风景”“心中有答案”“脑中有布局”“手中有执行”为标题,分四个部分向大家介绍了此次融合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
美术组张月英老师从建筑艺术出发,与学生们探究其底层的数学逻辑;数学组郑丽老师为学生们讲解数学原理,为项目提供了理论性支撑;眼睛是心灵之窗,镜头是眼睛的延伸,信息组陈亮老师从构图角度入手,带领学生们拍摄校园风景,分析学校建筑中的美学要素,提高了学生们的摄影技巧;物理组周世同老师则从物理力学、光影等角度给学生们讲解无人机航拍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研究。在团队老师们的协作下,该项目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我们领略了艺术与科学融合所带来的震撼,也看到了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创新与传统的碰撞。
项目展示:一杯酸奶的传奇之旅
金旭老师带领的“酸奶的前世今生”项目化学习小组,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生物和历史的课程标准,围绕酸奶的前世今生将本项目梳理为四个学习单元:酸奶的发展史,利用传统方法发酵酸奶,酸奶的工业化生产,分离和纯化乳酸菌。为了保证学生实施项目化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团队教师设计了学生学习报告单,保证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过程评价表,形成一个配套的评价方案。
此次交流活动,高二(3)班的王子怡和高麒深两位同学代表小组汇报了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王子怡同学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清晰地了解了制作酸奶的原理、注意事项以及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团队指导教师刘芳铭也总结了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实际效应,并进行了教学反思。她表示,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改变。通过项目化研究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从“我要学”到“我想学”,自主学习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
两支创新改革核心团队展示后,王新宇校长用“学如弓弩,才是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为主题对两个团队的项目化学习进行点评。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陈蔚校长也对我校成果孵化校基地建设工作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大东区创新改革核心团队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成果孵化基地校建设,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教育创新的新路径、新方法。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东区的教育科研事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来源:中教网沈阳教育融媒 沈阳市第五中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