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31日讯通讯员 訚洪 摄影报道)在长征出发9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探寻红色足迹,赋能思政教育。7月22日-26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华南商贸”)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在华南商贸党委书记王书汉的带领下,马院院长周文恩等14人一行满怀敬意与期待,踏上了前往贵州遵义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的深度研修,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

   图为实教团步行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前合影。

追寻长征足迹,坚定理想信念

从广州出发,历经三省,途经六市、十二地,行程1600多公里,探索实践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实教团”)分别来到了红军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道路上的遵义会议旧址及陈列馆、大发渠陈列馆、苟坝会议纪念馆、枫香镇花茂村、四渡赤水之三渡渡口、茅台古镇、娄山关战斗遗址、重走长征路(西风台)、大、小尖山战斗遗址,现场讲授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邓萍的故事,现场教学并聆听黄大发口述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讲解伟人风采——毛泽东诗词馆和情景教学:观看大型红色情景剧《娄山大捷》。深入了解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激荡风云,深入学习红军先辈们的优良革命传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们的理想信念。

图为重温入党誓词。

7月23日,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实教团来到红军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怀揣着无比崇敬与庄严的心情,向烈士们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教学中,全体老师瞻仰了红军烈士浮雕、烈士英烈墙、邓萍烈士墓,聆听了微党课《红军坟》和在遵义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邓萍同志、“红军菩萨”龙思泉的感人故事,深切感受英雄们的英勇壮举。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图为聆听了微党课《红军坟》

随后,实教团步行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及其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聆听关于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详细解说,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挽救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的壮举。

讲解员作为本次“现场教学点”实地讲解,她站在遵义会议旧址前,深情地为实教团讲述遵义会议中的“周恩来的故事”,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图为实教团在遵义会址陈列馆参观。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楼展厅内,马院的老师们仔细研读,分享感悟。此次出行最年轻的马院思政老师符洪彬感慨道:“以前都是通过书本和课堂了解遵义会议,这次能够身临其境来到现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遵义会议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游客在遵义会址陈列馆参观。

通过实地考察与细致讲解,实教团成员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周文恩表示,遵义会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道路,也为我们今天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素材和精神资源。

图为实教团在遵义大发渠游览。

在遵义大发渠游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怀着敬意,莅临了黄大发的家。在黄大发的教学过程中,他以朴实无华的言辞诠释了自己的憧憬与担当。他表达出,他的目标就是要改造他的故乡,让草王坝的百姓都能享受到白米饭的滋味。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若不为民服务,那便是辜负了人民的期望,背离了党的宗旨。他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他还说:“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他看来,共产党员的职责就是“干”字当头。

学员们听到这些,无不心生敬畏,内心更加坚定了信仰。马院教师黄小波感慨道,无论是黄大发在众人眼中的矮小身影,还是他作为新时代贵州精神的象征所展现出的英勇形象,都已深深烙印在实践团每一位学员的心中。

探寻红色苟坝,感受乡愁花茂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那么苟坝会议无疑是这次历史变革中璀璨的明珠。在7月24日这一天,华南商贸马院实教团前往遵义市播州区苟坝村和花茂村进行实地调研学习。

图为实教团参观遵义苟坝会议纪念馆。

红色,是遵义的独特底色。苟坝村,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舞台,苟坝会议的召开地。而花茂村,则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当年红军在此停留住宿,并在苟坝村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苟坝会议”。

苟坝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苟坝会议、马灯故事等红军长征文化的内涵。他们以红色文化为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村民们在他们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

“一盏马灯半盅酒,千年古纸几行诗。”这句诗般的话语,是马院老师曾兰兰参观苟坝会议纪念馆后的深切感受。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和详实的解说,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会议的重要意义。这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斗争精神。

距离苟坝村仅4公里之遥的花茂村,也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走上了另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这里以纸、画、灯、酒、歌为传家宝,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如今的花茂村,不仅振兴了乡村,也守住了那份深深的“乡愁”。

图为环境优美的花茂村。

“快看,这个小花瓶真美!”马院老师黄海玉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小花瓶精致美丽,她通过微信扫码支付了12元购买,决定将小花瓶带回宿舍。这仅仅是花茂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花茂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体验红色之旅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在乡村特色旅游的带动下,像母先才这样的当地人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他作为花茂村母氏陶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如今他的陶艺馆成了村里唯一的陶艺作坊。他的小型工艺品制作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他的年收入也从九年前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40万元。

据悉,近年来花茂村立足优势,选准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更加靓丽,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使花茂村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活力不断显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

重走红色足迹, 追溯红色记忆

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坚定革命信仰,7月25日,华南商贸马院实教团前往娄山关进行红色革命教育传承。此次活动不仅是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更是为了提升马院老师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知与认同。

在毛泽东诗词馆,马院实教团成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与实景搭建相结合,共同领略了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等经典诗词。通过诗词的力量,成员们感受到了革命领袖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情壮志与坚定信念,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

图为实教团在遵义娄山关毛泽东诗词馆参观。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隘。其山势险峻,海拔高达1576米,峰顶巨石林立,形似千万把刀剑直刺天际,展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这里曾是两次重大战役的战场。

在1935年初,中央红军首次攻占遵义时,红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率领部队在娄山关脚下进行了近两小时的激战,成功歼灭敌军两个团,俘虏上百人。这次娄山关的首战胜利,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实教团在西风台合影。

仅数月后,1935年2月,红军与国民党军在娄山关再次交战,赢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史称“遵义大捷”。

图为游客在娄山关战斗陈列馆参观。

马院实教团成员不仅观看了娄山关实景演出,更在战斗的真实环境中,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和真枪实弹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战斗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这场近一个小时的演出动用了300多支当年使用过的真枪及火炮,以及500余发子弹和100余发炮弹的震撼场面,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

图为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处的一座吊桥。

此次教学活动以“娄山关大捷”为主题,选取“西风台”作为情景教学地点。结合娄山关战斗遗址及陈列馆的现场教学,马院实教团成员不仅在红军食堂体验了红军餐,还观看了序厅、娄山关简介、首夺娄山关、鏖战娄山关、主战部队简史等五个部分的展览内容。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将红色历史与艺术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示了娄山关战斗的相关史料、图片、文物等。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受训学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年红军英勇奋战并取得大捷的光辉历史。

图为实教团参观娄山关战斗陈列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王书汉表示,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重整行装再出发。我们要以战斗的姿态越过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而不懈奋斗。他指出,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激发了马院实教团成员的奋进力量,坚定了老师们的革命信仰。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新一代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参与实践教学的马院老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推动学校“十大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教网 訚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訚洪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