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为响应国家号召,展现青年风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动”起来,创新发展,生生不息, 7月17日-7月27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拾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泰安市、济南市,如在“泰山皮影”与“济南皮影戏”等地,考察学习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泰山皮影,了解皮影传承现况与特点,演绎皮影,再现中华传统风采,整个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年级组成。“皮影戏里运乾坤”,拾遗还看今朝,我们青少年作为拾遗主力军,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践行“绝知此事要躬行”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挺膺担当,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展现中国式浪漫。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7月16日,实践团的成员们从泰山皮影第八代传承人闫冬梅老师那得知一个巨大但紧急的好消息:将“三次将皮影演进联合国”的范正安老师将在7月18日在泰山皮影进行演出,届时有专门媒体进行报道。范正安老师曾三次将泰山皮影演进联合国,并获评2023年度“泰山榜样”人物。我们实践团队一得到消息,便开始准备。 7月17日下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们“拾遗传承”实践团队冒着暴雨陆续赶到泰安,提前学习皮影相关知识。

图一 实践团队队员查找古籍提前学习皮影知识,并对拍摄流程进行计划商议 李永晨摄

7月18日,实践团队前往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首先,在泰山皮影第八代传承人闫冬梅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提前到达研究院,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做好准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老师也早早来到了戏院,他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不论大小,只论真心。

图二 范正安老先生正在检查调试演出乐器与工具王华欣摄

新闻媒体人员与翻译人员带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们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实践团队成员也跟随留学生们认真观看《蛙鹤龟》《泰山石敢当》。

图三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及清华、中山大学等外国留学生观看皮影表演中 韩一诺摄

“震撼”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心情,经过闫老师详细介绍后才得知刚才大家所听到的配乐里的各类乐器,全是由范老先生独自一人演奏的。范正安老师展示的正是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也是范老先生的独门绝技“十不闲”,作为世界上三个掌握“十不闲”技艺的其中一人(其他两位为范老先生的儿子与孙子),范老先生的技术可谓是炉火纯青。所谓的“十不闲”是:一人做十人量的活,手不忙脚不乱。表演者要“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相当于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能有片刻闲着,各司其职。范老先生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编剧、皮影制作和表演。表演过程中要操控十种道具,包括通过绳索、杠杆同时操纵着安置在架子上的快板、锣、鼓、钹、钲、木鱼等乐器,还要一边伴奏一边唱歌一边表演皮影,手、足不停闲,这也是“十不闲”之名的由来。

演出结束后80多岁的范老爷子亲自向实践团的成员们介绍各种乐器,并手把手带领实践团队成员与外国留学生亲手感受皮影。其中大家对于《泰山石敢当》中的“换头”技术感到惊讶,范老先生也耐心讲解,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仅仅操作皮影就已经难上加难,可见演“活”皮影有多困难。十几年前,2010年范老先生就凭借这“十不闲”演进了联合国震惊了全世界,十几年后的今天,范老先生再次震惊了世界。结束后不管是实践团队成员还是外国留学生对泰山皮影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争相到幕布后探寻奥秘。并且实践团的成员们向范老先生请教,并对于泰山皮影的传承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图四 范正安老先生演出结束后向大家一一介绍乐器并演奏示范,翻译人员在旁边实时翻译董佳音摄

图五 表演结束后范正安老先生带着表演的皮影现场演示给留学生看 董佳音摄

图六 范正安老先生回答实践成员以及留学生问题 李永晨摄

图七 实践团队成员与范正安老先生合影留念 董佳音摄

图八 范正安老先生带领实践团队成员与媒体成员们再次演绎皮影,翻译人员实时翻译 王华欣摄

7月19日,实践团队成员回到酒店,对昨天的拍摄进行复盘与总结,并为明天的采访做好准备。“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据记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实践团成员结合采访问题想到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担心皮影“冻起来”的问题,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把皮影带向大众,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打算明日与闫老师交流探讨。

图七 实践团队成员观看皮影戏并总结昨天拍摄的《泰山石敢当》,提出相关疑惑准备采访问题王华欣摄

7月20日,实践团成员再次前往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对闫冬梅老师进行采访。在采访谈到范老先生时,闫冬梅老师止不住的赞叹。闫老师坦言:范老先生仿佛天生就是吃这碗饭,该吃这碗饭。她说范老师有今天的成就:一是天赋,二是努力。演出前,对于弟子们准备工作的帮助,范老师一一拒绝,秉持着一人演活一场戏的原则,非常认真。范老先生对于皮影的放置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正派在上面,反派在下面按顺序放好、压平以及乐器的摆放。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感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像范老师这样择一事终一生年轻人太少了。成员们非常崇拜范老师的传承态度,立志学习范老师这种精神,将皮影这个千年不朽的传奇演绎下去,将皮影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图八 团队成员带着问题采访闫冬梅老师并与老师交流心得韩一诺摄

7月21日,实践团前往了泰山皮影的另一处所在地跟随着导游,体验泰山皮影。当今许多家长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文化归属感。在这里将会看到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之下,切实地感受着制作皮影的乐趣。实践团成员也看到了地方导游的力量,以及之前没有见过的许多精美的皮影制作品,接下来实践团的方向将转向皮影文创产品,发扬光大。

图九 孩子们和家长跟随导游亲手制作皮影感受皮影的历史韵味王华欣摄

7月22日,实践团结合根据范老先生与闫老师的采访对这几天的实践进行了一个分析与总结,成员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泰山皮影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如泰山平影结合了泰山石敢当的精神。在进行皮影传播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皮影不仅可以演绎历史,还可以演绎现代的文化,并且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相联系,要适合当地的文化皮影,这样皮影才能够被当地人接受,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时代在发展,非遗也要前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与皮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7月23日“拾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第三次来到了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实践团的成员们与研究的老师也相对熟悉了。同为第八代传承人魏兆芳老师,她说很少见到像这样这么热爱皮影的年轻人了。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魏老师悉心指导下亲手体验制作皮影的过程,制作皮影讲究的是一个心平气和,从选皮制皮再到画稿雕刻,镂刻、敷彩、熨平等等每道工序都急不得也少不得。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静下心来用一天的时间感受魏老师口中的“皮影会说话”,体验历史的文化韵味,感受非遗的魅力。实践团体验了皮影的两种不同材质,一种是驴皮材质,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另一种是更适合儿童的PVC材质。实践团队成员们在镂刻皮影时在细节要费眼力、手力,驴皮非常硬,用刀时手指往往用力到颤抖刀也一走不走,真真切切体验到了传承非遗的不易,在实践之前实践团成员们从未想过制作皮影如此困难。

图十 实践团队成员亲手体验制作皮影过程 董佳音摄

图十一 魏兆芳老师亲自指导实践团成员们制作皮影,悉心传授经验李永晨摄

图十二 团队成员制作完成 并学习舞动皮影李永晨摄

图十三 实践团队成员与第八代皮影传承人魏兆芳老师在门口合影留念李永晨摄

杨绛先生说过“不要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实践团队决定多出去看看。 7月24日,实践团队成员集体前往济南市,对照济南皮影戏再次感受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

图十四 实践团队成员在济南皮影戏前合影留念李永晨摄

泰山皮影与济南皮影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皮影的材质。泰山皮影的材质主要是驴皮,而济南皮影的材质多是牛皮,二者没有价值大小。于是我们再次体验了济南皮影的制作过程,这次用的是牛皮。实践团队成员细细观察了这次皮影的材质,并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参观皮影制作品。尤其是一幅孩童嬉戏图,在拍摄时并没有发现这是皮影制成的,以为单纯是一幅水墨画,等实践团成员们凑近了,才发现这全部都是用牛皮所作,我们再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图十五 老师指导在镂刻时讲究“皮动手不动,眼动心不动”  王华欣摄

7月25日,26日,27日实践团成员分别到济南、聊城、济宁、临沂,回到了各成员家乡所在的城市。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向父老孩童们介绍皮影,将非遗传入大街小巷。

图十六 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大街小巷宣传皮影文化 让非遗走进大家心里董佳音摄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成员们感受到了泰山皮影与济南皮影的不同,济南皮影多演绎《三打白骨精》等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泰山皮影贵在“泰山”二字。泰山皮影与泰山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结合,主要代表作是《泰山石敢当》。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在光与影交错的舞台上,泰山皮影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新碰撞的火花,实践团的成员们坚信在无数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儿宝贵的文化遗产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星光不问赶路人”,本次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播学院“拾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第一次走出校园,也是第一次这么近的感触非遗,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归属感。本次传承非遗的活动当中,对于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积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与民族使命感。“苔米如花小,也学牡丹开。”而“拾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正是这颗小小的苔米,看似不起眼,也会像牡丹一样优雅绚丽的绽放。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我们实践团不是盲目的、一股脑的完成整个社会实践,而是采取实践一天,复盘一天的方法,查漏补缺,充分利用了头脑风暴法。期间,实践团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与难题,但秉持着“事虽难,做则必成”的精神,积极克服;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而在队长的带领之下,成员们相互之间理性沟通,聚焦问题,知难而进。范老先生坦言:“工艺繁复,市场萎缩,令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因此实践团认为:一要呼吁政府支持,社会关注与人才培养并重,以焕发皮影新活力;二要皮影与新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非遗文化与时代密切相连,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共同发展。三要注重传统的同时,也要为非遗注入时代新动力,结和地域民俗与色彩,实现创新发展。四要传承非遗的同时与文创相结合,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星火传万代,文化有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才能够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传承过程中,正如范志安老师“择一事,终一生”,70余载的坚守将个体人生侵入故土眷恋中。传承非遗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他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坚定文化自信,认同中华传统文化。青年一代要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虚心学习,久久为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放眼全球,拥抱世界。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牢记嘱托,不负韶华,未来将有更多的青春力量汇入历史长河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传承非遗并非一朝一夕,实践团成员们要在平淡琐碎里不断坚持,传承非遗并非唯一的理想,使得非遗扎根土壤、茁壮成长、结出硕果,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才是最终目的。

拾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

通讯员:王华欣 谭阳阳


来源:中教网 肖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