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6日讯(马祥臣)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为调研当前宁夏乡村特色农产业发展现状,在广袤的田野间,一场关于宁夏地区枸杞种植情况的调查悄然拉开序幕。2024年7月16日—18日,宁夏大学润泽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杞“鲜”行小队与枸杞专项—“青春筑梦团”、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联合实践,在宁夏大学靳磊副教授与马维宗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枸杞种质资源圃,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实践之旅。

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华杞乡名扬四海。枸杞作为宁夏的“五宝”之首、“六特”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宁夏的枸杞产品享誉中外,对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宁夏地区高度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产业效益逐步增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此次调研的目的地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枸杞种质资源圃,是目前国内外收集枸杞种质资源种类最丰富、活体保存数量最多的基因库,是支撑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平台和战略储备基地。研究所站位全局发展,放眼国内市场,积极发挥国家中心平台作用,技术辐射到全国13个枸杞产区,综合效益提高10%,极大地促进了枸杞种植规模,产品质量的大幅提高,帮助宁夏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图为枸杞种质资源圃入口

联合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枸杞的种植地,踏上了探寻枸杞产业奥秘的征程。不同于往常的旁观者姿态,这次,他们不仅是枸杞的采集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队员们以枸杞为媒,深入农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温度,用双眼见证着枸杞从枝头到市场的蜕变,以枸杞的采集者、知识的探索者的身份,进行一次关于知识、汗水与希望的深度对话。

第一天,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照耀在枸杞园上时,队员们的热情已如同被点燃的火焰,熊熊燃烧。他们身穿统一的服装,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枸杞丛中,开始了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实践。

深入种植园内,团队成员们惊讶于枸杞的多样性。红得如火的“宁杞1号”、色泽独特的黑果枸杞……每一种枸杞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些宝贵的果实,大家发现不同品种的枸杞在形态、色泽、口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成员们对枸杞的多样性和品种的选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图为不同品种的枸杞

在枸杞园里,一台采摘机正在轰隆隆地作业。团队成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着这台机器的运作情况。虽然采摘机能够大幅提高采摘效率,但由于操作复杂且容易对枸杞造成损伤,其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如预期。相比之下,人工采摘虽然效率较低,但能够更好地保护枸杞的完整性和品质。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人工与机械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们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慧与机械力量相结合,以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图为农户正在调试自动采摘机

当天下午,受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邀请,团队来到了宁夏源石酒庄,进行了简单的参观游览。源石酒庄由废弃矿区改建而成,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同时积极探索“酒旅结合”的发展模式,着力将酒庄打造成宁夏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第二天,实践团在枸杞种质资源圃与科研工作者共同揭开枸杞种质资源的神秘面纱。赵建华教授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们,并详细讲解了种质资源圃在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他表示,种质资源圃致力于收集世界各地的枸杞品种,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存和鉴定。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为枸杞新品种的培育、遗传改良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他还结合研究所最新发表的论文,为团队成员们展示了枸杞种质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图为赵教授正在讲解种质资源

赵教授在与队员的交流中,详尽阐述了现代化机械在枸杞种植与采摘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高效性,强调了科技手段在枸杞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并带领团队成员们参观了研究所内的机器设备,了解自动化采摘机、农药喷雾机等先进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这些设备让团队成员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

同时,赵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人工采摘所独有的优势。他指出,人工采摘能够使枸杞果实的完整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细致的手工操作下,果实不易受损,避免了机械采摘时可能产生的碰撞与挤压。赵教授不仅展现了对枸杞种植与采摘技术的全面了解,更是深刻传达了对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认同与尊重,让成员们对枸杞产业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天,联合实践团的成员们再次走进枸杞种植地,开始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团队成员们的视野也逐渐从枸杞本身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队员们意识到,枸杞的种植和采摘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冰山一角。从枸杞的加工、储存、运输到最终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通过和农户们交流目前枸杞产业发展中对枸杞植株各个部位的利用程度,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原来农户们对于枸杞消费的认知层次还仅仅停留在销售枸杞干果上,他们认为消费者购买枸杞的用途可能仅仅是将其用于泡茶或煲汤。而除枸杞果之外的枸杞枝条,农户们尚未发现其利用价值,所以索性将其进行了焚烧和丢弃,甚至连将枸杞枝条作为动物饲料这一途径都尚未发掘。

队员们还关注工人的收入和工作时长。实践团了解到,枸杞采摘季节是工人们最为繁忙的时期,他们需要每天工作10个小时。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们的工资水平并不高。这让实践团对农业工人的辛勤付出和待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他们对农民的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关注到了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保证枸杞的产量和品质,农户们不得不定期喷洒保护剂。即使保护剂只具有弱毒性,但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也带来了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团队成员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利用枸杞枝条,开发天然保鲜剂,保障枸杞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图为队员在与农户交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迎来尾声,通过此次联合实践活动,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农户们的辛勤付出和枸杞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决心和信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枸杞产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发展再加工产业,实现枸杞销售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农村现状的画卷铺展在大家面前,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队员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共同努力,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奉献,咬定目标,久久为功。

图为联合实践团合照


来源:中教网 马祥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