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在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的体育课及课间活动中,同学们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共同享受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舞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政策,建设体育强国,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系统性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以“一体两翼多元”为核心架构,优化原有体育教育体系,创建了“162”体育教学发展体系,设置课间活动“6+1”模式进行错峰室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活动,课间休息15分钟,加大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以及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投入,从而全方位塑造积极健康、充满活力且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生态,培育时代强健新人。

“一体两翼多元”架构

一体即聚焦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主体目标。结合学校“有健康体魄,有理性思维、有知识能力、有兴趣潜力、有交往自信、有责任担当”的“六有”少年培养目标,提升学生个人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与修养,如因参与体育而塑造的各种知识、技能、意识、个性、品德和行为等,践行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做好自己体育素养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和受益人。

两翼并重,即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在为期两天的“无作业日”期间,该校利用2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让22个体育社团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进而培养他们随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学校每天为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网球队、田径队、啦啦操队、蹦床队、艺术体操队以及三跳队的学生们提供定制化的训练,致力于梯队建设,精心培育“竞技尖兵”。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将“三跳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常态化年度活动,融入“国防教育”“劳动教育”“农耕文明”“心理健康”等元素,确保每位“星港”学子都能参与其中。

多元则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设置、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及参与多层级的体育赛事。通过这样的多元化体育项目设置,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还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例如,该校引入了击剑、游泳、滑板、蹦床、街舞、跑酷等新兴体育项目,以适应学生对个性化和时尚化体育活动的追求。在教学方法上,学校采用小班制教学、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此外,通过参与校级、区级、省市级的体育赛事,学生能够体验竞争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技状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162”体育教学发展体系

围绕“6+1”体育活动、“一体三律动四环节”课间活动设计及“新丝路”第二课堂体育社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一体化。该校确保“星港”少年每天至少有1节体育课,确保6年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特长,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大课间“花式”跑操活动中,该校将跑步与诗教结合。例如,教师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全体学生们回应“遥看瀑布挂前川”,让经典诗句响彻操场,实现了体育与教学的完美融合。

发挥“10岁”榜样的力量。依据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学校观察到四年级的10岁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因此该校克服了场地的限制,开辟“体育场馆”,围绕元朔大桥、长安乐和奥体中心,开展每周定期户外别具一格的“河畔越野跑”。

尽管缺乏标准的跑道,学生们依然保持高涨的热情,沿着曲折的河岸线奔跑,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元朔大桥的雄伟、长安乐的宜人环境以及奥体中心的现代气息,都成为他们跑步途中的美丽背景。这样的“10”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能,也让他们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陪伴下,体验到了跑步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体育活动课中,舞龙、滚铁环、腰鼓、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滚轮胎、踢毽子、跳绳等11个项目布满11个场地,特别是舞龙项目,学生们手持长龙,随着节奏起舞,场面壮观。滚铁环、踢毽子等传统项目也备受青睐,每个项目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体艺“6+1”模式

开展动静结合、因地制宜的15分钟课间活动。在丰富学生课间生活的同时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目标,通过长期的课间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艺的兴趣,加强学生跳远、沙包投掷和课堂乐器技能掌握,以期降低近视率和肥胖率。

因学校场地面积有限,无法容纳全部班级同时进行室外活动,设置课间活动“6+1”模式进行错峰室外活动。每天有六大主题课间游戏和每月一次课间音乐会,其中六大主题游戏分别是地面游戏、童诗探秘、中草药观察、传统游戏、小小音乐家、团体游戏,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在室外进行课间活动的机会。

学校将每节课间调整为15分钟,其中12分钟户外活动时间,3分钟放松准备时间用于活动后放松整理,为下节课开始做好充分准备。在课间活动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作用,课间协助教师组织同学到指定场所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课间活动效率,依托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对学生课间活动予以评价,对积极参加课间活动并取得良好体艺教育效果的学生颁发红领巾奖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

积极开展体育课题研究,把现实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以课题研究来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学校开发“新丝路以球启智”课程,从足球课程、第二课堂、三级足球队伍建设围绕足球知识、足球技能、文化活动让了解足球运动的历史、足球比赛的规则与场地知识,学习足球的技战术、足球裁判知识,掌握足球与健身的相关知识,加强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契合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

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促进体育素养发展合力。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学生发展评价系统”打通学校与家庭间的绿色通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布置体育寒暑假作业,强化体育社会实践的作用。把体育课堂扩展到学校之外,以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为主线形成特色体育研学,通过研学实现体育知识科普、扩展训练、竞技体验等实践的累积,该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包括特殊学生管理、学校保险工作、家校联系、医疗保障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多种渠道营造良好氛围,确保体育活动安全有效开展。

通过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为“六有”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新生态。


来源: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