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国家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仅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值此2025年寒假之际,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组建了一支赴重庆黔江的实践队伍,踏上了一场旨在探寻土家非遗文化、从传统中汲取新启示的文化之旅,力求在时间的长河中,让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实践队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所见关于非遗的讲解
第一站: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积淀
实践队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合影留念
第一天,实践队员们来到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一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重庆的地图,由此知晓黔江地处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继续前行,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始祖传说以及独特的土家语一一呈现在实践
队员们面前。尽管土家语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展板上的详细介绍,让实践队员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认识到家乡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登上二楼,土家族和苗族的居住环境元素琳琅满目,精美的床饰、古朴的铜镜、雕花的柜子,每一件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其中,最吸引实践队员的当属少数民族那别具一格的床,它宛如一个小巧的房间,有门有顶,四周还围着手工织就的布,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再往前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自家的石墨以及独特的婚嫁习俗 —— 哭嫁,都通过墙上的文字和展品生动地展现在实践队员们眼前。
第二站: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技艺的精湛与文化的传承
实践队在濯水古镇合影留念
第二天,实践队员们乘车前往濯水古镇。首先拜访了一家当地的绿豆粉制作厂商,老板热情地为实践队员们展示了绿豆粉的制作过程。他们以绿豆和黄豆作为主要染色原料,磨出黄绿色的面浆,再用类似漏斗的仪器将面浆滴在旋转的锅中加热,短短两分钟,一锅香气四溢的绿豆粉便新鲜出炉。随后,实践队员们走进渝东南非遗馆,在讲解员姐姐的带领下,邂逅了黔江的非遗传承瑰宝 —— 西兰卡普。这是一种简单而又淳朴的手工织布,挂在天花板上的21米的西兰卡普,价值高达八万,令实践队员们惊叹不已。继续前行,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绿豆粉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泡、磨、烙、烫四道传统工序。绿豆粉呈现出的黄绿色,正是因为添加了黄豆和绿豆这两种天然色素,无污染又健康。紧接着,国家级非遗 —— 南溪号子映入眼帘,它以独特的歌唱方式呈现,还曾登上春晚的舞台。讲解员姐姐还为实践队员们介绍了上刀山、下火海等精彩的民俗活动。最后,姐姐推荐实践队员们去民俗馆参观。在民俗馆里,实践队员们见到了阿蓬江的相关展示、传统的螺面具以及精美绝伦的戏剧服饰。
第三站: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统的守望与创新的探索
实践队帮助工作人员举办“非遗贺新春——春联进万家”活动合影留恋
第三天,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黔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 三台书院。这里汇聚了黔江独有的特色产品,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尤为引人注目。它是通过手工揉捏斑鸠树叶,再经冷却后形成的果冻状豆腐,晶莹剔透,让人眼前一亮。此外,还有珍珠兰茶罐等特色产品的介绍。最后,实践队员帮助工作人员举办“非遗贺新春——春联进万家”活动,并合影留念,为这一天的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四站:濯水古镇非遗体验——技艺的实践与文化的感悟
实践队员亲自体验非遗濯水石鸡砣土陶制作
第四天,在濯水,实践队员们在当地政府人员的带领下,再次来到渝东南非遗馆,深入了解非遗濯水石鸡砣土陶的制作与历史。实践队员们队伍中的两名队员还亲自体验了土陶制作,成功制作出碗和杯子的形状,收获满满。随后,实践队员们前往一家鸡杂店,找到了鸡杂的非遗传承人,并录制了鸡杂的制作全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阿姨会先将裹了淀粉的鸡杂在新鲜的油中炒制几分钟,待鸡杂褪去血色后捞出,这样处理后的鸡杂更加脆嫩鲜美。阿姨十分注重食材的新鲜度,而且考虑到部分顾客血压高以及大多数游客不喜欢吃鸡肝的情况,在鸡杂的配方中舍弃了鸡肝。
结语:展望未来,共筑非遗传承新篇章
这次寒假实践,让实践队员们对黔江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处探索都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这份热爱和收获,继续关注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
来源:中教网 谢欢 张玄烨 郝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