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票里的历史密码、货币中的经济脉络……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童光辉教授带领20余名财政学专业研究生走进中国财税博物馆,以展厅为讲台、以文物为教案,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财税史》现场教学。通过深入讲解文物背后的财税历史,让同学们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感受中华传统财税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时期的天然海贝和人工仿制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再到秦汉以后的圆形方孔钱;从秦统一前后的半两钱,到汉代的五铢钱,再到唐代的开元通宝……。一枚枚材质不同、形态各异的钱币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货币不仅是交易媒介,同时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挖掘。
“童老师在课堂上曾向我们讲解过明朝鱼鳞图册的制度安排。在这次参观中,我就亲眼看到了明代兰溪县的鱼鳞图册,上面刻画了土地的四至界址,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真的就如同鱼鳞一般。再结合各地的赋役全书等史料,有关土地产权和赋税徭役等内容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薪涛如是说。
据悉,从2016年开始,童老师就经常带学生到中国财税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他认为,“以文物展览为教案,一件件文物记载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奇,让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真正在思政育人上做到‘润物细无声’。”(许煜婕)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琳琅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