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在高三,问一个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习题。自己说没有解题思路。根据她平日的学习成绩,我不太相信她一点解题思路也没有。于是试探性地问了几个小问题,交流中发现,她的思维障碍是不能确定轨迹的圆心,因此算不出来轨道半径。我又试探性的问她,确定轨迹圆心的常用方法,她也能够顺利的回答上来。我这样问,是诊断她是不是具有解答这类问题的条件性知识。我让她再把题干阅读一遍。然后我又问她,题干中说“粒子经过最低点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她立刻告诉我,明白了,不用给她讲了。
我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同类现象,基本上大家都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审题能力不行。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一下,为何会出现审题能力不行这个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假如说训练得不够,这样说也可以搪塞过去。我认为还是没有指出问题的根本,因为没有指出审题能力不行的原因,就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说训练不够还是不行,因为不知道怎样的进行训练,或者是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办法。
为了说明这个事儿,还得多啰嗦几句。先看题干中“粒子经过最低点A”这句话,这句话字面说了些什么?字面之下还隐含说了些什么?这就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中的“语言解码的能力”。即,能不能把这句话中隐含的这些解码出来。“粒子经过最低点A”,字面意思是告诉我们A点是轨迹上的最低点,隐含的意思是沿着A点的速度是水平的。又知道半径和速度方向垂直,所以圆心一定在过A点的竖直线上。圆心在过A点的竖直线上才是隐含的条件。这个隐含条件的得出要经过逻辑推理,也就是思维过程。那么是不是说这个学生的推理能力不行呢?不是的,如果是推理能力不行,她就不会因为我提示A是最低点而有了解题思路。那么是不是语言解码能力不行呢?也不是语言解码的能力不行。那么这个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看,她的毛病是,她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是非条件化的知识。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学习科学告诉我们,专家与新手的一个区别之一就是,专家的知识是系统化的而新手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专家的知识都是条件化的而新手的知识都是非条件化的。正是因为新手的知识是碎片化和非条件化的,所以对题干中的条件性词语不能顺畅的与解题原理建立联系。进一步讲,这个孩子不能把A是最低点这个解题条件与确定轨迹圆心的方法联系起来。
上面我用了较长的文字说明了这个孩子问题出在何处。那么教师在教学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解决这类问题呢?下面我再继续说说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在教学中,我建议要教会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是思维导图。把学习到的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联系。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曾经举例说过。在一个小区中,如果每条道路都是相互连通的,且相互连通的路越多,你就越容易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假如某条路被堵上了,还可以从其它路线顺利到达目的地。我们经常说要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某个原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把这个新的概念或者原理与头脑中以往的概念和原理建立起联系。教会学生画思维导图仅是帮助学生把碎片知识建立起联系来的一种方法而已。我也发现有些人是为了画思维导图而画思维导图,把画思维导图变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通过画思维导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做题也是建立知识间联系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也发现很多人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例如通常的说的刷题。刷题也能提高成绩,但不一定能提高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我的第二建议是,在教学时,要经常性设置一些教学活动或者是教学情境,干什么呢?让知识条件化。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知识。说到这里,有些老师一定会说,我都这样的做的呀,我是说不但要这样的做,还要显性的做,还要经常性的做,要设置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学习科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的知识,所以一个活动或者一个情境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这个知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同一个孩子来说,简单几次练习也不能形成长时记忆,这里涉及到记忆和遗忘的关系,不能记住就谈不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了。
点一下就明白了的原因,是学生的知识是碎片的和非条件性的。我说这些的前提是,这个孩子学习了且学了很多,但在做题时就差那么一点点。
来源:中教网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