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本次“学为中心视角下语文情境创设教学”研训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成长之旅。作为青年教师,能在工作室的引领下与优秀同仁共学共研,既让我感受到教育理念的碰撞与交融,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

四位老师的课例展示如同一面面明镜,映照出语文课堂的多元可能。袁玉佩老师的《两茎灯草》以“拍电影”为情境切入点,将枯燥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剧场。她引导学生从“初读人物心理”到“分组表演评价”,不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通过角色代入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情境化教学让我意识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并非来自表面的热闹,而是源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参与。王乐乐老师的《海底世界》则展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魅力,“海底魅力我来悟”与“海底动物我代言”两个任务设计巧妙融合了文本解读与语言实践。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在任务中积累表达方法,这种“学用结合”的课堂模式让我深受启发。赵甜甜老师的《海上日出》更是将读写结合的艺术发挥到极致,从“晴天日出”的品读到“养马岛日出”的对比分析,再到“妙笔写美景”的迁移运用,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些课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智慧与学生成长的共生体。

睢宁经开区人民路实验学校 许毓格

反观我的《表里的生物》一课,虽然尝试通过文本细读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暴露出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梳理“我”得出结论的证据时,虽然通过“有限经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框架帮助学生理解逻辑链条,但语言表达稍显生硬,未能用更生动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辩论环节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部分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准,导致讨论方向偶尔偏离核心。此外,在情境创设上,相比其他老师自然流畅的设计,我的导入环节略显刻意,未能完全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更要锤炼课堂的细节处理能力。

王鸿校长的专题讲座为我的困惑指明了方向。他提出的“学为中心”理念让我重新思考课堂的本质:真正优秀的课堂不在于教师展现了多少才华,而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成长。讲座中提到的“学生学的活动应有结构、有层次”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在设计活动时是否过于追求形式多样,而忽视了思维的递进性。例如,在《表里的生物》辩论环节中,若能更细致地划分讨论层次,从“发现的意义”到“科学探究的态度”,或许能让学生更系统地构建认知。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审美的浸润,教师的一词一句都应成为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的桥梁。

这次活动让我既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成长的路径。作为青年教师,我深知专业成长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未来,我将从三方面着力改进:其一,深耕文本解读能力,在备课时更注重挖掘语言细节与情感内核,让教学设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其二,提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模仿优秀教师的表达风格、研读经典教学案例,逐步形成兼具准确性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其三,优化情境创设策略,尝试将生活元素、跨学科资源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这次研训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方法与经验,更让我坚定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信念。感谢工作室的悉心指导与同仁们的无私分享,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反思中沉淀,在实践中突破,努力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思维拔节、心灵生长的沃土。


来源:中教网 王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王鸿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