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人和辩护人的意见已充分阐述,法庭也已记录在案。现在我宣布法庭辩论结束。”在模拟法庭实战课上,布尔津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苏梓欣庄重地说道。 为涵养家国情怀,弘扬法治精神,2025年5月12日,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联合布尔津镇额河社区,开展了以“树立法治信仰,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课,天津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骁生动讲述了法律的有趣知识,带领孩子们感悟天津大学校史中蕴含的法治情怀,让法治信仰在模拟法庭的生动实践中悄然扎根。
“打官司找律师”“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用来保护我们青少年的”当刘骁老师问道法律相关工作及我国法律有哪些时,孩子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回答着。
“长见识了,原来第一张大学文凭来自老师的母校天津大学!”模拟法庭社团成员郭敏晴不禁感叹道。在初步揭开法律的面纱后,刘骁老师缓缓向同学们讲述了第一张中国大学文凭获得者王宠惠的故事,同学们在天津大学校史的长河中回溯法科踪迹,于人物事迹中品味法韵无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不仅存在于心中,更需要我们去热爱、去践行,刘骁老师介绍了不同法庭角色的职责,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己的角色。 在模拟法庭环节,同学们完美诠释了热爱的真谛,是敲法槌时的“现在开庭,传被告人到庭”,是目光如炬的“公诉意见暂时发表到此”,亦或是庄严神圣的“本案经合议庭合议,现在宣告口头判决”,同学们感情充沛的完成了法庭活动,在沉浸式的司法体验中筑牢法治信仰。
“在实战环节,我选择的身份是检察官,我深刻感受到了检察官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情况下,要打击犯罪,据理力争,代表人民提起公诉,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布尔津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罗诗语说。
以行走为媒,育时代新人。天津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晓涵、李晓航、乌米提、郝娜、刘骁还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党史展板,感悟红色精神,实地体验全景VR,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社区,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通过生动的法治宣讲和模拟法庭实战,让法治信仰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未来,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用心践悟教育,奋发砥砺前行,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