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王松良教授带领“绿脉振兴”实践队深入宁德市屏南县,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在茶农包代炬的茶园中展开了一场以科技服务绿色振兴的生动实践。据实践队了解,因为茶树生长状态差,所以主人联系到相关人员,想通过生态绿色地方式改造园子,以达养护提质的目的。

直面挑战茶园绿色发展难题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人深入后山一片亟待复苏的半荒废茶园。队员们现场观察得知,由于之前户主追求产量,茶树过度密植。加上林间湿度大,通风不畅,现在大量茶树枝干被地衣与青苔覆盖,茶树本身也枯瘦孱弱。而眼前景象已是包代炬租下并初步修剪后的结果:烈日下,光秃的树干、低矮的截面与茂盛的蕨类苔藓交织,行走其间需得格外留意脚下枯枝掩盖的危险。

图1:实践队前往茶园

科技赋能学习绿色养护技术

在实践队抵达前,农户们正依据专业指导,抢在午间高温前为根茎交错的茶树喷洒一种无毒的生物制剂——酵素,也就是蛋白酶溶液。队员们了解到,将酶与特定植物汁液混合,可制成有效抑制青苔地衣生长的生物农药,配合清理空间改善通风,已显著缓解了问题。实践队重点学习并记录了农民现场演示的草木灰制作技艺:用黄土覆盖枯枝草叶后点燃。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种简便方法得到的草木灰,不仅是优质无机肥,更是具有显著杀虫功效的碱性天然农药。现场互动热烈,提问讨论不断,队员们对用天然提取物进行绿色化学防治有了直观且深入的了解。

图1:实践队在茶园观察学习

探索模式调研植株混种价值

在茶园中,实践队深入调研了“乔木-茶树”混种模式的科学价值。他们观察到,保留并修剪高大乔木,既为茶树构建起天然的防风遮荫屏障,又显著提升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队员们分析认为,这种模式配合后续的疏苗降密措施,能从根源上优化茶树生长空间。这套“零化肥农药”的生态管理方案,为探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范本

图2:实践队与茶农一同视察

青春践行智慧融入绿色希望

踏着陡峭山路返程,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着生态农业发展的艰辛,更被其蕴含的希望所鼓舞。他们详细记录下观察到的技术要点,积极论证其推广的可行性,努力将青春智慧融入茶园重生的每一个环节。某队员道:“乍看之下满目凋零,但细察之下新芽已现。‘不破不立’,历经考验存活下来的茶树,必将焕发更强的生命力。”生态农业的道路纵然曲折,但其在时代洪流中散发的光热无可替代。

此次屏南之行,是农林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绿脉振兴”实践队通过田野实践厚植乡土情怀,积极运用科技力量破解生态难题,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与信念,为乡村生态产业振兴书写了充满希望的青春篇章。

图3:实践队与农民在茶园合影

撰文:周正鑫、林兰力、郑朴之、孙浩文、孙娜、唐苏琳、郑莹莹

图:福建农林大学赴宁德市屏南县生态农业“绿脉振兴”实践队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