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的5名成员,奔赴晴川阁大禹文化体验馆,开启一场探寻治水非遗脉络、感悟传承力量的实践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解码大禹治水精神,触摸非遗文化根脉。

实践团成员在大禹治水石碑前合影 队长胡雪盈摄

一、溯源:晴川阁里的治水记忆

晴川阁,因唐代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经典诗句声名远播,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承载着千年治水文化的厚重记忆。其始建于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 ),现存建筑虽为1983年依据清末历史照片复建,却完整保留“雄浑不失灵动,凝重不失飘逸”的古韵,成为传承大禹治水精神的重要载体。

“禹稷行宫” 古建筑外观 实践团队员余青摄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准时踏入大禹文化体验馆。在展厅,泛黄的古籍、珍贵的治水工具、详实的史料展板,勾勒出武汉治水历史的清晰脉络:从古代大禹“疏堵结合”治理洪水的智慧,到近代武汉人民防汛抗洪的拼搏身影,再到当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科学防汛、生态治水的创新实践,治水文化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延续,更被赋予“团结抗灾、科学治水”的新时代内涵 。

展厅内治水文化古籍陈列 队员赵苹摄

大禹治水浮雕与文字介绍 实践团队员胡雪盈摄

参观过程中,贵州榕江县等地遭遇洪灾的新闻动态,让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治水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洪水虽凶猛,但社会各界团结抗灾的决心,正源于千年治水精神的传承。”团队成员胡雪盈感慨道。大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治水不仅是“治”的技术,更是“防”的意识、“传”的使命,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需要当代青年接力守护。

二、践行:非遗传承的青春担当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实践团成员明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紧密关联。治水文化作为非遗谱系的重要分支,不仅是治水利民的技艺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自然、团结协作的精神密码。

 下午2时,实践团围坐开展交流分享会。“我们要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成员赵苹率先发言,提出将以晴川阁实践为起点,通过短视频创作、校园宣讲、文创设计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武汉治水故事、民俗传承。比如,把大禹治水的传说与晴川阁建筑故事结合,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整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在校园开展“非遗文化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治水文化的当代价值。

成员在 “2025 武汉・夜游晴川阁” 主题墙留影 队员余青摄

  从驻足凝视古建筑上的岁月纹理,到认真研读展厅里的治水史料,再到围坐交流时对传承路径的热烈探讨,实践团用行动诠释:青年传承非遗,既要“读懂历史厚度”,更要“讲好时代故事”,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员余青谈到,后续会尝试将治水精神与志愿服务结合,参与社区防汛知识宣传,让文化传承从“展厅”走进“生活”。

成员驻足观看湖北古建筑治水文化展板 实践团队员赵苹摄

从晴川阁的历史深处出发,实践团以青春之眼解码非遗传承,让治水精神在行走与思考中深深扎根。这场实践,是青年拥抱历史、担当文化使命的生动注脚。期待他们以行动续写文化传承的青春篇章,让千年治水智慧“活”在当下、“火”向未来,让非遗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青年与时代的精神纽带。

团队全称: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

撰文:广绚

摄影:广绚 王雨微 赵苹

审核:张宁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高校频道
41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