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3日讯 (通讯员 韩骜 刘典辉 郭瀚泽)2025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长三角“智启新程·AI 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长三角创新腹地,深入科技企业一线,实地探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亲身感悟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蓬勃动能,解码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协同密码。

科技创新的突破之路,是高校为源育良种、企业为场结硕果、政府为桥促转化的联动征程,更是一条扎根产业需求、激活创新要素,在协同中提质、在融合中增效的发展之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需求导向:企业牵引的“靶向创新”之路

在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企业以产业需求为核心,牵引高校科研精准发力。这种“需求牵引”模式打破了传统产学研脱节的壁垒,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能沿着产业痛点的方向生长。

企业身处市场一线,最清楚技术瓶颈在哪里——可能是智能语音识别中的方言适配难题,也可能是教育场景下AI批改的精准度提升需求。这些具体场景被转化为清晰的科研命题后,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便有了明确靶心。例如,科大讯飞针对教育场景中AI作文批改精度不足的问题,联合高校优化算法模型,快速提升了识别准确率。

图为实践队在科大讯飞参观智能技术应用展厅。朱进供图

资源协同:平台支撑的“融合攻坚”之路

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中,企业通过开放资源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高效运转。科大讯飞开放核心技术接口与算力平台,为合作高校提供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支撑,降低科研门槛;汇川技术则共享工业生产线数据与实验场景,让高校研发的工业智能算法能在真实环境中快速验证优化。这种资源互通模式打破了校企壁垒,实现了技术、数据、人才的优势互补,让产学研从零散合作走向系统融合。

图为实践队在汇川技术学习交流。胡挥宇供图

协同深化:创新效能加速释放

展望未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正愈发清晰且广阔。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交融,企业、高校、政府三方的角色定位将更趋精准,协同机制也将更趋成熟。如储慧智能聚焦工业物联网数据处理难题,联合高校攻关边缘计算算法,政府同步提供算力补贴与专利快速通道,三方联动让技术从研发到落地周期大幅缩短,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在企业主导技术方向、高校深耕基础研究、政策筑牢保障基石的多方联动下,创新要素的流动将打破地域与行业的边界:高校的实验室成果能通过企业的中试平台快速验证,企业的技术需求可实时传递给高校的科研团队,政府则通过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举措,为整个链条扫清障碍。这意味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周期将大幅缩短,创新效能将得到几何级释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朱进 供图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学研融合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一场需要深度耦合的“生态共建”。其核心在于构建“以用促研、以研强产”的良性循环——企业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为高校科研提供“真问题”“实场景”,让学术探索不偏离产业土壤;高校则依托基础研究的深厚积淀,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硬支撑”“新路径”,让产业发展摆脱低端锁定。唯有让企业的产业优势与高校的科研优势像齿轮般精准咬合、深度绑定,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突破“纸上谈兵”的瓶颈,成为驱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最终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走出一条产学研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