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3日讯(通讯员 李敏)守护麋鹿生态,践行青春担当。7月至8月,长江大学“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聚焦麋鹿保护,通过实地研学、田野调查、科普宣讲等多元形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态保护行动,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守护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与受麋鹿致害的农民交流
7月7日,实践团首站抵达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湿地生境、观看纪录片、聆听专业讲解,沉浸式了解了麋鹿独特的“四不像”特征、生活习性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深刻认识到保护这一“湿地精灵”的重要性。
结束保护区研学后,7月8日至10日,在石首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傅义伟站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东升村、三合垸、杨林村等村落,聚焦困扰当地的麋鹿致害问题,与村干部、村民围坐详谈,了解当地对麋鹿致害的评估方式和现有经济补偿措施等。随后,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对麋鹿活动频繁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植株高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地测量,并对被啃食的农作物进行取样,收集了有关麋鹿致害具体情形及防护成本的第一手数据。基于扎实调研,实践团对完善当地“动态补偿机制”和推广“生态保险”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力求在守护野生麋鹿种群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民的生计。成员们深切体会到:“生态保护不是单方面牺牲,而是人和鹿的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与受麋鹿致害的农民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麋鹿所在地村干部、村民座谈交流
带着在保护区和乡村收获的丰富知识与鲜活案例,7月11日至14日,实践团走进荆州市张居正社区、十方庵社区、通会桥社区,为200余名中小学生带来了生动的“七彩假期”麋鹿保护科普课堂。通过讲解麋鹿的物种知识、生存变迁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结合“找不同”、“鹿王争霸赛”等趣味互动游戏以及成员们亲身经历的护鹿故事分享,青少年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对麋鹿的了解,感悟到物种保护与文明传承的紧密联系,“守护共同生态家园”的理念悄然扎根心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社区爱心托管班给小朋友做麋鹿科普宣讲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爱心托管班小朋友做游戏互动
7月下旬起,完成集中活动的成员们返回各自家乡,化身为生态理念传播的“蒲公英”。他们在湖北、四川、河北等地的校园和社区,通过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将国宝麋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故事带向更广阔的天地。这种分散实践累计覆盖超过500人次,有效推动了生态保护理念在基层社区的普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家乡给小朋友做麋鹿科普宣讲
这场“生声不息”的实践,既是专业教育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绿水青山”的生动诠释。从保护区到田间地头,从社区讲台到家乡沃土,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维度,以专业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春答卷。
来源:中教网 李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