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丰盈学生的生活
——读《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有感
睢宁县姚集镇中心小学 冯阿军
最近几年的观察调查,我发现农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窄。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童年生活的主宰。学校教育主要以教学为主,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这无可厚非。那么家庭生活呢?除了完成作业之外,绝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以手机为伴。有些学生宁愿不写作业,也不能离开手机半步。一到双休日直接粘到游戏和短视频里不能自拔。学习和生活一塌糊涂的躺平学生不在少数。
如何让拓宽拓深学生们的童年生活呢?我在《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中得到启发。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其整个理论的基本内核。“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学生们过怎样的生活就会受到怎样的教育。如果过劳动的生活,就会受到劳动的教育。被劳动影响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理论是治疗当下农村教育的良药。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孩子渐渐丢掉了勤劳能干。家长的溺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农村孩子不知道小麦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已经是常态。他们看不到家人的夏收秋种,看不到田野里四季的变化。除了这些之外,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单从凌乱的抽屉就可以判断出房间的脏乱。甚至有六年级的学生不会系鞋带,问了才知都是奶奶帮着系的。让消失的劳动回归,让劳动充盈学生们的童年生活。这成了我教育生活中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完善的课题。
首先是以培养整理能力展开的劳动教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然而现实却是家长过分包办,剥夺了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导致越来越懒,依赖性越强。虽然已经错过自理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然而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自理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整理自己的抽屉。很多学生的抽屉俨然垃圾站,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等到需要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为此,我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和技巧,每天监督学生整理,每周评选“最美抽屉”。学生们在反复训练中渐渐地养成自觉整理的习惯,同时也带动了书写习惯的转变。在学校整理抽屉,双休日回家整理书桌和房间,家长给孩子打分。家长纷纷反映孩子比以前勤快许多,知道收拾了。
其次是以培养烹饪能力展开的劳动教育。民以食为天。培养学生的烹饪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大有裨益。我所教的学生几乎没有会做饭做菜的。他们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便如此还挑三拣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有深切的感悟。在学校里,我会播放一些家常菜做法的视频让学生观摩,为自己动手操作夯实基础。和家长达成共识后,每到双休日,我会让学生跟着家长买菜,认识各种食物,然后回家观摩学习。学生们把做好的家常菜发到群里供大家欣赏。一开始土豆丝不是丝而是棍,但是几次下来明显细了许多。学生们把这些成长的经历写在日记里,字里行间处都是生活的甜香。
第三是以培养耕种兴趣展开的劳动教育。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把耕种带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耕种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进而对家人多了理解与孝顺。劳动不仅仅有艰辛,亦有收获。粮食入仓,蔬菜丰隆,果树开花结果,这些丰收的体验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
当劳动进入学生的生活之后,学生的世界变得丰盈起来。被劳动浸润的教育悄悄地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来源:中教网教师说 王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王鸿 责编: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