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的教龄不长,但我也深刻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和启发,而非单纯灌输知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教育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学识,更要塑造他们的品格。陪伴和关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用心陪伴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未来,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教育是心灵的交流,只有投入真心,才能见到教育的奇迹。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见到过很多学生,小李是我记忆犹新的一个例子,该同学情况很特殊。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愿意在学校进行学习,习惯于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在学校里疏于同学之间的交往。但高中的学习任务决定了学生要适应学校紧张充实的生活,来为高考做准备。所以我耐心观察他的行为方式,从性格、成长环境来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后一个进教室,甚至有时候干脆旷课出去踢球。每当我找他谈话,他总是低着头,不愿意和我交流。我知道,小李的特殊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经过几次家访和与他父母的沟通,我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有些复杂,缺少陪伴,所以不愿意与人交往。于是,我决定用心去感化他,让他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慢慢引导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未来的意义。我告诉他,在学校学习不单纯是因为场所不同,更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定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时常对他不适应的心情表示理解并给予开导帮助。我还从他的爱好出发,经常和他谈论足球的热点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开始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他逐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成绩也有所提升,回到了班级前列。看到小李从一个叛逆的孩子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让我想到电影《超脱》有一句话“教育是把可以走向正轨的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小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引导。通过关爱和耐心,我和小李建立了信任,他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作为教师值得骄傲的时刻。

回想起几年前从七中毕业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像是曾经的我。当时我曾经经历的困惑的迷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我感到高中生的内耗和焦虑是这么的真实和迫切被解决。他们的焦虑和内耗大都源于认知和行为的差距,是可以通过行动解决的。时常有学生去找我跟我说他们的压力很大,有的甚至开始服用药物来缓解,我开始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开导,安慰他们,让他们“少想一点,多做一点,别害怕”。这简单的话语付诸行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上课自习发呆胡思乱想的次数明显减少了,焦虑也因此缓解很多。并且能在早读,课间更好地利用时间,用行动去解决内耗。

正如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理解和陪伴。通过相互调节情绪,我们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也促进了彼此的成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希望在日后的工作里,我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师的教化作用,让教育滋润众生。

编辑:于俪婧  李嘉伟

一审:王昕滢

二审:马德全

三审:孙树绿

 


来源: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