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5日讯(通讯员 阳瑞 彭成 邓瀚 查辉)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政策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号召,2024年7月16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星火接力,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暑期“三下乡”“赓续中国李庄抗战精神”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中国李庄抗战纪念博物馆,颂扬李庄在抗战时期的文化贡献,增强团队成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赓续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

图为“星火接力,丹心筑梦”实践团队整队出发。四川轻化工大学 黄磊摄

李庄,一座镶嵌在长江之畔的千年古镇,不仅以其“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闻名遐迩,更因其在抗战岁月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而熠熠生辉。1940年至1946年间,面对日军的侵略和战火的洗礼,李庄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包括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在内的众多高等学府和文化科研机构,坚守民族文化阵地,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中国文化在烽火中的奇迹,其中林徽因、梁思成等大师的身影尤为耀眼,他们在简陋至极的条件下,不懈研究中国建筑史,留下了《中国建筑史》等不朽著作,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李庄,它既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缩影,更是艰苦抗战精神生生不息的摇篮。

图为团队观看李庄抗战博物馆民族精神展区。四川轻化工大学 彭成摄

在社会实践团队的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被李庄抗战纪念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李庄人民与外来学者共同谱写的文化抗战历史。从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在简陋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的坚韧不拔,到李庄人民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感人场景,每一段历史都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观看纪念文物学习抗战精神。四川轻化工大学 阳瑞摄

博物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崇文包容·大义李庄”展区,详细展示了李庄作为抗战时期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之一的辉煌篇章。团队成员们驻足于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记载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社会实践团队学习了解到,在1940年至1946年期间,李庄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同济大学等众多文化机构和文人学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团队深入“风雨共济·文化抗战”展区,这里陈列着大量实物档案和文物,生动再现了李庄人民与学者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同济大学迁往李庄的艰辛历程、李庄人民的无私奉献、学者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的坚韧精神,无一不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正是有了李庄人民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逆境中崛起,赢得最终的胜利。

图为实践团队学习贯彻李庄文化抗战精神。四川轻化工大学 黄磊摄

在李庄抗战博物馆参观之旅中,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心中皆激荡起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共鸣。实践团队深情地感慨,李庄所承载的抗战精神,恰似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之际,展现出的一种不屈脊梁、自强不息的壮丽画卷,这份精神遗产,无疑是当代青年心灵深处亟待汲取与传承的宝贵甘泉。

图为实践团队正在贯彻学习李庄抗战文化。四川轻化工大学 张雨航摄

图为“星火接力,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在李庄抗战纪念博物馆合照。四川轻化工大学 黄磊摄

据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星火接力,丹心筑梦”实践团队深刻了解到李庄在抗战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也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四川轻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精神,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教网 阳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