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3日讯(通讯员 季禹涵 王泓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大国底蕴。河北从春秋战国风云中,得燕赵之名,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山古都——定州,孕育了河北三大主要文化之一的中山文化。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2024年8月5日至8月15日,承德医学院“千古韵臻,非遗梦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以及定州市留早镇西南合村开展以调研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层志愿服务为辅的实践活动。

天下大白,又见东坡

定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美,充分展现定州深厚文化底蕴。实践队于定州博物馆,依次参观“汉家陵阙”“故乡星空”“北朝佛陀”“尘外千年”“畿南文献”等展区,领略中华文明的波澜壮阔与亘古不绝。实践队成员于“天下大白”展区,近距离欣赏“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定瓷风格古朴高雅,装饰绚丽,瓷质莹润,实践队成员惊叹古人的智慧与美感。在“又见东坡”展馆,团队成员追寻传奇诗人苏轼的旅程,从他那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诗中回味出他在理想和现实中矛盾一生的豁达从容。

经义之传,暗室明灯

定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均在中国教育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定州贡院是北方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古代考场,为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实物资料。实践队成员于定州贡院学习古时科举制度知识,感受古代定州文教兴盛。

移步晏阳初先生故居,实践队成员了解晏阳初先生这一伟大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为中国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参观晏阳初故居,实践队成员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体悟他们掷地有声、字字珠玑的文字力量,敬佩他们深入基层、奔走呼号的教育信仰。

拂梭千年,通经断纬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有“织中之圣”“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成员来到思本堂缂丝艺术馆实地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并且亲身体验非遗缂丝手法,感悟“一寸缂丝一寸金”深刻含义,以及工匠精益求精品质。

实践队成员有幸拜访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承人王鹏巍老师。在与王鹏巍老师交流中得知,她曾毅然决然放弃优渥的工作,四处奔走,从无到有,只为传承缂丝文化贡献力量。对王鹏巍老师来说,她表达热爱的方式便是用尽方法去传承与弘扬这份古老的技艺,于是她分两个方向去努力,其一在传承,其二在创新。

王鹏巍老师广收学徒,开设缂丝班培养专业人才。在缂丝班学徒中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学子,她脊柱弯曲的体表下有着比常人更加坚定和强大的内心。田阳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以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基础,自学初高中的知识,凭借努力和坚持,成功考入了冀中职业学院民族传统技艺缂丝大专班,赢得了更好的未来。

在思本堂缂丝艺术馆中实践队成员感受代代传承的初心与使命,学习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索“非遗+互联网”、“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等多种创新方式。此外,实践队成员也领悟到缂丝制作与医学之间息息相关,缂丝制作每一道工序均不可出错,匠人一梭一线也不可出错,对于医学生而言每一步也必须细致严谨,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西南合村,清风店前

青山埋忠骨,绿水傍英烈。在解放战争华北战区爆发的清风店战役是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重大胜利。实践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参观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陵园内有一纪念亭纪念亭,纪念碑由聂荣臻元帅题词,上刻着遒劲有力的“燕赵遗风”四个大字。实践队成员在陵园了解清风店战役这一慷慨悲壮历史,并向英雄烈士纪念碑鞠躬致以诚挚的敬意。纪念馆所陈列的遗物与数字让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历史不会忘记,薪火还在传递,继承红色血脉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志愿服务,悟劳动乐

实践队成员于定州风景城社区进行清扫楼道,打扫街道等志愿服务活动,力做惠民实事,在基层服务中激荡青春活力,贡献青年力量。此外,实践队成员进一步开展“非遗进社区”主题宣讲,弘扬定瓷,缂丝等传统文化,调动大众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美育氛围形成。此次基层志愿服务,实践队成员在干中学,在学中悟,凝聚团队力量,推动实现集体成员共同发展。

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实践队成员从历史中鉴世,借文化以润心,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磅礴生机,深刻体悟“惟实励新,精进臻善”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入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力。也让实践队成员对新时代青年一辈的责任与使命有更为透彻的理解,青年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新时代的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紧握"传承、交流、发展"接力棒,奏响文化强国建设青年之音。


来源:中教网 季禹涵 王泓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