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肉的恐龙都用两只脚奔跑,吃植物的恐龙基本上都用四只脚?为什么同样生活在海里,鲨鱼和海豚的尾巴方向如此不同?……”近日,来自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讲师姜金恺,化身为侏罗纪的向导,为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演绎了一场《中国版“侏罗纪公园”探秘》的科普盛宴,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长期以来,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承“启迪智慧 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着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启场馆式学习的新探索,从馆到校,从校到馆,再到构建学生“生命场”,培育外健内慧的实小孩童,一场教育变革的大幕徐徐展开。
从馆到校 激活学生成长内驱力
大渡口,位于重庆都市核心区西南部,曾以“十里钢城”享誉全国,是重庆工业城市的发源地。区内拥有重庆工业博物馆、义渡古镇等丰富的场馆资源,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
如何将众多场馆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联动市、区博物馆,开展课程研发、活动设计、师资培训,进行学习方式变革的全方位探索。
首先,学校列出场馆资源清单,从“地域、类别、具体场馆”三个维度进行了整理,根据不同主题需要,与各场馆开启联合办展、主题讲座、项目式学习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并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设计各种任务,帮助学生深度融入跨学科学习。
结合校内外场馆资源,学校从学科类、综合类、特色类进行不同维度的开发设计,学科类比如语文学科的“行走的阅读”(跟着书本去旅行)、重庆电台模拟主持人等,综合类,包括行走的五育研学,环球自然日活动,“保护少年的你”(走访法院、律所)等;特色类,包括学校的陶艺、书法、武术特色课程,都实现校内外资源的紧密互动。
场馆式学习撬动的不仅仅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关键是激发学生主动成长的内驱力。
学生刘屹洋在场馆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下,整天“泡”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三峡博物馆、山城记忆馆等展馆内参观学习,随着对家乡历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为什么重庆很多地名都以“门”结尾呢?比如通远门、朝天门。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刘屹洋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其科技创新成果小论文《探秘重庆城门文化》参加第38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重庆市一等奖。
▲暑期博物馆研学活动
变校为“馆” 学习空间无限延伸
除了“走出去”,能否把博物馆“搬进来”?让场馆式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学校结合“启迪智慧 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以及义渡精神,将“山水”文化植入环境建设中,打造极具学校特色的场馆群落,形成沉浸式育人空间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学校在九宫庙校区打造启慧教育博物馆,通过讲述巴渝故事、钢城发展历史,学校发展史;锦天校区打造自然生态博物馆,建设农耕园、果园、植物园等,启迪学生和谐自然心;佳兆业校区打造大渡口文化博物馆,将“大江义渡”“上梁行歌”等大渡口区最具代表性的十六景“复刻”到校园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区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场馆资源可以从校内到校外,也可以从实体到虚拟。
为此,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VR技术展开了线上场馆教育。比如以“身边的防疫故事”为主题策划了“创·绘·展”活动,学校序列化设计了“喜迎二十大 慧童看世界”— — 国庆节特色场馆实践课程。通过对众多资源进行选择、优化,整合学校文化、学校课程、校内外场馆、网络数字资源等,让学习随时发生。
从校到馆,变校为“馆”,从线下到线上,学生的视野也迈向更远的世界,不断用脚步丈量世界,用行走思考生命成长的意义。
▲校内场馆的学习
由知到行 真实场景下的“场馆+”学习
学生是场馆式学习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场馆式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维进阶、生命成长的过程?
学校认为,学生不仅是场馆的参观者、探究者,还应是“打造者”“设计者”。为此,学校基于项目、真实场景的“场馆+”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真实、开放的育人场。
▲学生在校外场馆策划、组织艺术展活动
以“山海经艺术展”活动为例,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涵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织统筹等能力的锻炼。在活动初始,学校为学生提出“我是策展人”的主题思路,让学生参与展前的策划、文创;展中的布展、解说;展后总结、再创作。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不同角色、不同任务,完成深度体验、创造。
为卷入更多学生参与,学校还以艺术展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分低、中、高三段,为全校孩子们布置任务,完成深度体验。以艺术展为契机,学校还整合了家校社资源,邀请最美校友、家长,最美艺术家,以论坛、沙龙、讲座等形式,与孩子们共话艺术,小展览变成一场覆盖全校的生动的教育实践。
近两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山水 启慧”艺术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堂”、“以艺启慧 乐动山水”管乐音乐会、“以劳慧技 向阳生长”等场馆学习实践活动,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采取任务驱动、深层体验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加环球自然日讲解
轻馆重“场” 建构生命成长的能量场
“伴随场馆式学习的深入,我们发现,对‘场馆’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场和馆,而是应将整个世界、社会作为一个开放的场馆,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能量场’。”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大渡口区实验党委书记李竹说。
▲牛栏坝调研分享会
牛栏坝,是大渡口区跳蹬镇的一处网红景点,每逢周末大约有4万人到此休闲、耍沙、玩水、烧烤、聚会、打卡等,但在“爆红”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科学社团以此为契机,设定了相关研究课题,将课堂搬到牛栏坝,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思考“牛栏坝”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在科学社团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孩子们进行了问卷设计、实地调查、人物走访等,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孩子们分析了“野生网红景点”牛栏坝走红的原因、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针对孩子们的深度思考,跳蹬镇政府高度重视,与孩子们举行了调研分享会,镇政府领导点赞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善于思考的品质,称赞他们是牛栏坝未来最好的“代言人”。
行走、探究、实践、改造……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大渡口实验小学的师生中发生。
自场馆式学习开展以来,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单在近两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有500多人次获奖,两个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多名同学获得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的称号。学生夏若瑀、刘屹洋获得了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其中,《大渡口网红景点“牛栏坝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作品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箭毒蛙的生存之道》获环球自然日挑战赛全国一等奖。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型学校,正是能帮助孩子们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校内和校外的“围墙”,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行走和思考,甚至改变真实世界,这就是场馆式学习的最大价值。
文:李达毅
来源:中教网重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