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4月23日讯(通讯员 蒋跃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的当下,金石小学以自然为“教材”,以劳动为“课堂”,于4月22日组织四年级学生走进金石藤椒种植基地,开展“亲近自然·探索藤椒之美”户外实践活动。孩子们在椒香浸润中触摸农耕脉络,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劳动真谛,让课本知识与田间地头碰撞出文明成长的火花。
一、沉浸自然课堂,解锁藤椒“生长密码”
走进郁郁青青的藤椒园,阳光穿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清新椒香随风流转,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一)田间导师开讲,知识浸润心田
技术人员化身“农耕讲师”,以“藤椒的一生”为主线,从春生新芽的扦插育苗,到盛夏挂果的水肥管理,再到金秋采收的“青红之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藤椒种植的科学面纱。“为什么藤椒叶子是‘羽状复叶’?”“蚜虫来袭时如何绿色防控?”面对孩子们充满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导师们蹲下身来,以枝叶为“教具”,用“叶脉比对”“虫情观察”等方式一一解答,让“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在指尖触手可及。
(二)实践体验激趣,探索不亦乐乎
在“辨认小能手”环节,学生们分组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
- 幼苗期:叶片细嫩如翡翠,藤蔓攀援竹架向上生长,恰似“破土少年初成长”;
- 盛花期:细碎白花聚成圆锥花序,引来蜜蜂穿梭其间,演绎“花开蝶自来”的自然法则;
- 挂果期:青果如玛瑙缀满枝头,指尖轻触便有辛辣香气迸发,直观感受“椒香背后的成长积淀”。
孩子们边观察边记录,在《自然笔记》中画下藤椒形态,写下“原来每一颗椒果都要经历风雨才能成熟”的感悟,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浸润心灵。
二、劳动教育赋能,厚植文明价值底色
实践活动不仅是知识的“拓展课”,更是劳动精神的“培育课”。
(一)采收体验:在汗水中读懂“粒粒皆辛苦”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们戴上手套,手持剪刀尝试采摘成熟藤椒。“小心刺!要剪在果柄连接处。”随着一次次弯腰、剪摘、分装,孩子们额头沁出汗珠,却顾不上擦拭。“原来摘椒比写作业难多了!”“农民伯伯太辛苦了!”感叹声此起彼伏,手中的竹篮渐渐盛满,也让“尊重劳动、珍惜成果”的意识在心中扎根。
(二)分享交流:让感悟成为成长“养分”
返程后的分享会上,孩子们金句频出:
- “藤椒从育苗到收获要整整三年,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需要耐心和坚持。”
- “蜜蜂采蜜帮助藤椒结果,大自然真是最奇妙的‘合作课堂’。”
- “我要把自己摘的藤椒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尝尝劳动的味道!”
班主任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实践感悟转化为“文明行动”:节约粮食、尊重劳动者、爱护自然环境……让田间收获的感动升华为文明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绘就素质教育新图景
此次活动是金石小学“自然·劳动·文明”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学校负责人表示:
- 课程延伸:后续将开展“藤椒与美食”“藤椒文化探究”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生活实践深度融合;
- 长效机制:与种植基地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农耕体验日”“节气农事课”,让劳动成为学生的“成长必修课”;
- 文明辐射: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带动家庭参与绿色种植、光盘行动等文明实践,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当“00后”“10后”的孩子们在藤椒园里弯腰剪枝,当“四体不勤”的都市少年读懂“一椒一粟皆不易”,这不仅是一场自然探索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文明的“播种行动”。金石小学以藤椒为媒,让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金色纽带”,让亲近自然的实践成为培育文明新风的“源头活水”,为新时代少年勾勒出“眼中有光、手中有活、心中有爱”的成长轮廓,让素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花。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李杨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