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青少年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树立积极心理品质,武汉大学护理学院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健康心理与压力应对》持续发力。继4月15日在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开展“情绪识别”专项活动后,该课程第二实践小组于4月22日再次走进该校六年级课堂,以“争做‘快乐魔法师’”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实践进阶活动。通过情景模拟、科普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情绪调节方法,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赋能。

情景小剧场:化解成长烦恼的“魔法”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依托"情绪识别"活动中收集的树洞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在“错过合唱比赛报名”的模拟场景中,小学生们化身“情绪调解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创意解决方案:“可以和朋友策划一场班级音乐会”“把遗憾写进成长纪念册,等待下一次机会”……孩子们在互动中领悟到,情绪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科普“情绪调节工具箱”:实用技巧助力身心平衡

针对小学生常见的焦虑、压力问题,实践团队结合心理学理论,科普了简单易行的情绪调节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和现场互动,学生们学习了“深呼吸放松法”“积极想法转换”等技巧,并体验了“感恩日记法”——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谢的小事,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

(学生认真学习情绪调节方法)

“冥想不仅能放松身体,还能让注意力更集中!”一名学生在体验“正念冥想”后表示。实践小组还通过趣味问答,讲解运动对情绪调节的生理机制,鼓励学生通过散步、骑行等方式释放压力,激发内啡肽的“天然快乐因子”。

(实践队同学讲解“冥想”)

践行社会责任:心理育人的“双向成长”

“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与情绪共处,也让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课堂知识的应用。”实践小组组长吴欣月表示。团队在策划中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融合,将OH卡游戏、绘画表达等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确保知识传递深入浅出。

武汉大学附属小学班主任刘老师评价道:“大学生带来的新颖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尤其是情景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在共情中学会换位思考。”活动尾声,实践团队向学生发放“快乐魔法师”贴纸,鼓励他们在生活中传递善意与温暖。

据悉,本次活动是武汉大学护理学院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健康心理与压力应对》的重要实践环节。该课程涵盖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及压力与情绪管理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应对心理问题、维护身心健康。课程团队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推动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转化,未来将持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武汉大学  吴欣月)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琳琅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