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5月1日讯(中教网广西讯)2025年4月30日,南宁理工学院锦绣苗山—苗族刺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行,满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踏上了前往南宁市宾阳县的调研之旅。此次活动以“解码非遗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壮锦技艺传承基地、探访“美丽工坊”助残模式、调研非遗文旅街区,探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新路径。

解码千年织造密码:竹笼机上的文明对话

调研的首站,项目团队来到了宾阳壮锦馆。在这里,展馆负责人吴承谦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并引领他们走进壮锦的奇妙世界。吴承谦不仅详细介绍了壮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还深入分享了壮锦技艺的传承故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在展览馆中,团队成员们被一幅幅精美的壮锦作品所吸引,他们近距离观摩了壮锦编织技艺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亲手体验了“竹笼机”织造的精妙之处。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壮锦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吴承谦老师的引领下参观宾阳壮锦馆

团队成员还亲临了2025年宾阳县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壮锦制作技艺)的现场。他们见证了匠人们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壮锦作品。这一场景让团队成员们深受启发,对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在2025年宾阳县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壮锦制作技艺)现场

探访“美丽工坊":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接着,项目团队前往了“美丽工坊”广西南宁市壮锦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广西南宁市壮锦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残联的支持下,创新性地成立了“广西阳光助残基地”,将保护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与帮扶残疾人就业紧密结合,构建了“助残+非遗+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该基地在近年来屡获殊荣,不仅荣获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美丽工坊”称号,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授予首批“广西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以及“广西美丽工坊”称号。在参观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以及“助残+非遗+乡村振兴”模式的具体运作和发展成果。他们被基地所展示出的壮锦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所震撼,对这些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欧美地区表示由衷的赞叹。

图为壮锦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内残疾人工作者精心制作壮锦文创产品场景

活化历史街区:非遗市集里的青春创想

调研的最后一站,项目团队来到了宾阳南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始建于元代,成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他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欣赏着两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铺。在这里,他们亲身体验了宾阳炮龙的威武雄壮,感受了苗族扎染的绚丽多彩,还领略了其他众多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大开眼界,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宾阳南街非遗工坊参观

此次调研活动,让南宁理工学院锦绣苗山—苗族刺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团队的成员们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潜力。他们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成果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团队成员与宾阳壮锦馆相关负责老师合影


来源:中教网 南宁理工学院 揭成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王清燕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