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虚拟与现实间的友谊抉择
案例背景
普格县荞窝镇中心校彝族学生多,留守儿童多。2024 年 10 月讲授 “正确认识网络” 单元时,我发现留守孩子课余生活单调,对网络充满好奇,不少热衷网络交友。11 月天气转凉,学生上网增多,部分频繁与网友聊天,甚至随意透露隐私,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因缺父母陪伴,渴望交流,易被网络陌生人 “关心” 吸引。
事件过程
11 月中旬课堂上,我开展 “网络交友的是与非” 讨论。四 2 班彝族女孩丰正英分享,游戏里认识的大姐姐要送她银饰,让发家庭住址。这引发同学们热议,有羡慕的,也有提醒有风险的。我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险,播放留守儿童网络受骗新闻视频。随后组织小组讨论 “如何安全网络交友”,鼓励用彝族谚语、故事表达观点。学生结合彝族 “谨慎交友” 观念,制定了不随意加陌生人、不透露信息等规则,还提出可请老师、长辈帮忙把关。
分析反思
这些彝族留守儿童缺父母引导,社会经验少,对网络风险认识不足。以往网络安全教育枯燥说教,难以引起共鸣。此次通过真实分享和案例,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但对情感缺失导致轻信他人的深层心理挖掘不够,后续需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改进措施和建议
开展情景模拟,让学生表演网络交友场景,提高应对能力;邀请彝族民间艺人用传统戏剧展现网络安全知识;邀请网络安全专家、警察、当地防诈村民开展讲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和长辈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教师定期家访指导留守儿童。
案例二:校门口的 “规则保卫战”
案例背景
2024 年 9 月学生学习 “生活离不开规则” 单元后,课堂上懂规则重要性,但校门口上下学秩序差。学校地处乡镇交通要道,上下学人多,家长多为祖辈,交通规则意识弱,部分彝族学生家庭习惯集体出行,导致校门口常违规。
事件过程
12 月初,我让学生观察并拍摄校门口场景。课堂展示时,学生发现诸多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违规后果,组织讨论制定 “文明上下学公约”。学生结合彝族文化,提出成立 “彝族互助小队”、用彝族谚语做标语等建议。我联系德育处,组织学生成立 “文明监督小组”,佩戴彝族花纹袖章监督,还鼓励学生向长辈宣传规则。
分析反思
学生理论懂规则,但受生活和家庭影响,行动易忽视。此次活动将规则教育与彝族文化结合,强化了规则意识,但监督小组培训不足,学生劝导缺乏技巧。
改进措施和建议
定期培训 “文明监督小组”,邀请交警和彝族长辈传授知识和技巧;设立 “文明班级”“文明小卫士” 等奖惩机制,用彝族特色奖品激励学生;开展 “规则在我心中” 征文或绘画比赛,鼓励彝汉文结合创作。
案例三:跨越代际的理解与沟通
案例背景
讲授 “与家人相处” 单元时,我发现彝族留守儿童与祖辈沟通存在问题。孩子由祖辈照顾,双方因观念、文化水平差异,在生活和学习上矛盾不断,家庭关系紧张。
事件过程
11 月下旬课堂,我组织 “我和长辈的那些事” 分享活动。学生讲述与祖辈相处烦恼,如拉马莫此各说奶奶强迫吃饭。我组织小组讨论改善关系方法,学生提出耐心沟通、教长辈新生活方式等建议。我布置 “我和长辈互换角色” 作业,孩子教长辈用手机、说普通话,长辈教孩子彝族传统技艺。一周后分享,家庭氛围明显改善。
分析反思
留守儿童与祖辈沟通障碍源于代际、文化差异及缺父母调和,以往教育关注不足。此次活动增进了理解,但对矛盾突出家庭关注不够。
改进措施和建议
开展 “家庭沟通技巧” 主题班会,邀请心理老师和家庭代表指导;建立 “家校亲情联系本”,教师定期沟通;组织 “彝族家庭文化节”,促进亲子感情和文化传承。(普格县华昌萍(中小学德育)工作室 胡建华)
来源:中教网 胡建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胡建华 责编: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