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南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AI赋能,智慧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于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2024年台风“格美”重灾区)圆满完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术等应用于乡村防灾减灾、留守儿童关爱及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悉,其自主研发的防灾预警系统已获郴州市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及乡政府采纳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级学术期刊录用。

科技尖兵奋战台风,筑牢智慧防线

面对台风“丹娜丝”的严峻考验,团队迅速响应,成为当地防灾工作的科技生力军。依托自研系统,团队高效精准地完成了对全乡369处地质灾害点、221名监测员的防风防洪指令传达与状态确认,确保应急信息直达“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连夜为乡干部开展“AI+防灾”专项技能培训,提升基层风险研判与应急指挥效率。“台风逼近的紧张时刻,同学们的技术支持极大提升了指令传达的效率和准确性,带来的不仅是工具,更是应对灾害的新思路。”八面山瑶族乡组织员刘盾高度评价。

(图为团队成员连夜为乡干部开展“AI+防灾”培训)

(图为乡干部认真学习防灾预警技术)

“小智”温暖童心,AI伙伴传递关爱

聚焦灾后心灵重建与儿童成长,团队创新推出自主研发的可交互AI虚拟伙伴“小智”。在乡留守儿童之家及青腰村、周塘村、成康村等受灾村,“小智”作为核心助手,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AI绘图、聆听红色故事会、学习防溺水防灾自救知识,以科技之力传递温暖关爱。这一创新模式累计服务留守儿童超200人次,深受孩子们喜爱。青腰村留守儿童小雨(化名)兴奋地说:“‘小智’太神奇了!它能教我画画,会讲故事,还教会我遇到危险怎么保护自己,是我最聪明的朋友!”

(图为“小智”虚拟伙伴与孩子们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热情互动)

泥泞中“把脉”灾情,数据驱动成果落地

团队顶烈日、踏泥泞,深入青腰村、周塘村、成康村等台风核心地灾点,走访相关部门、村部及受灾村民,完成347份有效问卷,运用GIS、3D建模等技术勘察房屋损毁、山体滑坡、道路中断现场,采集一手数据。基于调研,团队撰写的论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被国家级期刊《农业开发与装备》录用。针对一线需求研发的“融合多源数据的防灾减灾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成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并凭借其精准实用、高度契合基层的特点,获郴州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及八面山瑶族乡人民政府四部门采纳应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周塘村勘察灾后重建情况并收集数据)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调研)

青春智慧可复制,“八面山经验”照亮振兴路

从台风前沿的“科技尖兵”到留守儿童心灵的“AI守护者”,从灾区泥泞中的调研者到成果落地的实干家,湘南学子用硬核实践交出了科技报国的青春答卷。随着与乡政府达成实践基地与技术服务共建协议,这支青春力量正将“八面山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智慧路径”。八面山瑶族乡副乡长廖星波评价道:“这套由青年智慧孕育的系统,不仅为瑶乡防灾安上了科技之翼,更照亮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未来方向。”这场科技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已在湘南大地上播下智慧兴乡的种子,期待在更广阔的振兴热土上生根绽放。(通讯员:杨海强 摄影:黄子悦然)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