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青年学子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专业知识技能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帮助。2025年7月1日,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6名青年学子于2025年暑期精心策划并启动了以“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广德市祠山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书记李锦涛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王峥岩带领“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实践队,深入社区、乡村、自然景区及非遗工坊,通过走访调研、拍摄记录、体验互动等方式,探寻广德的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实践队旨在为祠山街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借助宣传视频、文创产品、宣传册等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

图为三下乡实践活动见面会 裴度摄

第一站:太极洞寻幽 溶洞里的地质诗篇

7 月 1 日上午,实践队在当地向导陈军祥带领下,首站前往有“天下四绝”之称的太极洞。陈军祥开车时介绍:洞口“太极”二字,是明代冯梦龙所题,洞门天然呈阴阳鱼轮廓,尽显自然神奇。”车外,皖东南丘陵起伏,竹林摇曳,为地质探秘拉开诗意序幕。

进入溶洞,凉意袭来。历经千百万年形成的钟乳石在灯光下如梦似幻。18 米高的“擎天玉柱”,水滴滑落,叮咚声仿若时光脉搏。在“地下银河”乘船处,陈军祥撑篙让队员看岩壁:“这些波纹是古河流痕迹,广德远古时是汪洋。”队员们用相机慢门拍摄钟乳石与水流,试图留存地质演变瞬间。到“悬关”景点,陈军祥称这里传说是张三丰修炼处,太极洞的“太极”融入道家“天人合一”智慧。队长张晶有所感悟:溶洞不仅有奇特石头,更有当地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返程整理素材时,队员发现陈军祥讲述的民间传说,为地质景观添了人文色彩。

图为实践团前往溶洞的景观 邹溢松摄

第二站:天寿寺塔驻影 砖石间的千年对话

7 月 3 日,广德城晨雾未散,实践队在向导王庆萍带领下,来到市中心的天寿寺塔。王庆萍站在塔前古柏下介绍:“此塔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历经七次重修,最近一次在 2001 年,塔檐铜铃被风吹响了千年。”天寿寺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层,塔身向东北略倾却千年不倒,堪称“斜塔奇观”。

队员们围绕塔身拍摄,还用无人机拍下塔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画面。王庆萍讲解:“第三层砖雕是佛教‘飞天’,虽风化但线条仍可辨。”队员孙亚南用微距镜头记录细节,感慨其像古人的“朋友圈”,记录着信仰与生活。走访中得知塔下曾出土唐代铜镜和宋代经卷,现藏于市博物馆。队员们在采访本上写道:一座塔是城市的记忆容器,见证广德从驿站到县城的变迁,守护着当地人的精神家园。离开时,夕阳为塔镀上金边,王庆萍轻摇铜铃,铃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

图为实践队前往天寿寺塔合照 裴度摄

第三站:博物馆溯源 文物中的文明拼图

7月5日上午,向导吴琪胜站在广德市博物馆的史前文明展区,指着一组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釜对队员们说。实践队的镜头追随着他的手势,掠过商周的青铜剑、汉代的铜镜、宋代的青瓷碗,在时光长廊中打捞广德的文明印记。

在战史风云展区,吴琪胜讲述了广德作为吴头楚尾的战略地位:南宋时岳飞曾在此驻军抗金,你们看这把铁剑上的缺口,就是当年激战的痕迹。队员们注意到,展柜里还陈列着当地村民捐赠的抗战时期步枪,枪身的锈迹中凝结着家国记忆。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仓库,更是精神的堡垒,队员邹溢松在拍摄笔记中感慨,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生于斯长于斯'的厚重。

最让队员们难忘的是民俗非遗展区。吴琪胜指着一组竹编茶具介绍:广德盛产毛竹,竹编技艺从明代就有记载,现在村里还有老匠人会做。"这与实践队后续探访的王氏非遗竹子制品工坊形成呼应,让大家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博物馆的保护与民间的实践中生生不息。离开时,队员们用延时摄影记录了展厅光影的变化,仿佛看到历史在时光中缓缓流动。

图为实践队前往广德博物馆 邹溢松摄

第四站:市井寻味 烟火里的文化密码

7 月 8 日上午,距下午挂牌仪式还有几小时,实践队在吴琪胜带领下走进广德老街探寻美食文化。吴琪胜说:“广德菜兼具江南精致与皖北实在。”在百年老店,刚出锅的“蒿子粑粑”散发艾草香。此粑粑需用清明前野蒿,加糯米粉揉匀,包腌菜肉馅蒸制。店主老人揉面,吴琪胜介绍:“以前农忙时是果腹祛湿的干粮,现在成了乡愁味道。”队员记录食材到餐桌的过程。“广德炒面” 让大家惊叹,面条与鸡蛋、青菜、香肠同炒,锅气十足。吴琪胜称要用本地早稻米做的面条,才有“根根分明”口感。走访多家餐馆后,队员发现广德美食精髓是“就地取材”,天目山笋、太平湖鱼、本地茶油简单烹饪即成佳肴。张晶总结:美食是鲜活文化名片,传承不仅是保护手艺,更是守护生活。上午寻味之旅在一碗“羊杂汤”中结束,队员带着烟火气奔赴挂牌仪式现场。

图为广德美食蒿子粑粑和广德炒面 邹溢松摄

本次2025年暑期精心策划的以“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落幕。“三下乡”实践的结束,并非学习和服务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实践队将始终秉持“服务社会、学习成长”的精神,持续提升自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力量。未来的道路漫长无垠,但队员们坚信,怀揣这段经历,定能走得更远,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他们殷切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出色地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张浩南 姜额

排版:张浩南 姜额

审核:张晶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