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凝聚发展合力的纽带。推广普通话不仅关乎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能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信息流通,让乡村在与外界的深度联结中激活发展动能,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6月27日至7月12日,武汉晴川学院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开展的16天实践活动,正是以语言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多元融合的生动图景。
语桥共融:双语共生绘振兴底色
语言互通是打破城乡隔阂的基础,更是乡村对接发展资源的前提。实践团聚焦“双语共生”,深入恩施博物馆、大剧院、女儿城及咸丰皇城广场开展调研,参与“村BA”篮球宝贝选拔赛主持,与当地群众面对面交流,完成530余份深度问卷。通过一手数据勾勒乡村语言生态图景,既收集了方言与普通话使用现状,更让普通话在互动中自然融入生活场景,为城乡思想共通、资源共享筑牢语言根基。
文旅同语:双驱联动活振兴引擎
依托依托咸丰文旅资源,实践团探索“推普+文旅”模式,让规范语言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催化剂”。在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推出主题直播,15分钟吸引600余名观众、获5万余次点赞;拍摄“推普+文旅”主题MV,将普通话讲解与景区风光、民族文化结合。标准化语言与特色文旅资源的碰撞,让非遗与景区文化走向更广阔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青少年语言培育:语润童心育新苗
青少年是乡村振兴的未来,语言能力是其发展的重要素养。7月11日,指导老师王凯、张曼丽带领队员慰问洪水受灾家庭,向青少年赠送图书、书包等物资,了解其生活与学习需求,缓解灾后教育物资压力,为后续语言帮扶积累资料,彰显社会责任感。
此外,实践团走进咸丰县民族中学,融合推普与素质教育,设计趣味课堂。成果汇报展上,学生以绘画长卷等作品展现收获,成员以朗诵、舞蹈传递热情。“语言文字志愿服务工作站”揭牌,为青少年语言培育提供常态化阵地,储备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云端传声:双频共振拓振兴边界
新媒体为推普赋能乡村振兴打开新窗口。实践团以短视频记录土家族“哭嫁歌”等母语文化,通过直播解读“推普不是消除乡音,而是赋予乡村拥抱世界的底气”。系列内容在云端传播中,既让外界听见乡音里的文化密码,也让普通话成为乡村与世界对话的通用语言,实现传统与现代、乡音与通用语的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拓宽传播渠道。
从街头调研到直播间互动,从课堂教学到成果展演,16天的实践让推普成为串联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人才培育的纽带。随着校地合作深化,普通话必将成为激活乡村活力、推动民族团结的“万能密钥”,让更多乡村在清晰沟通中拥抱机遇,让每一份乡音里的期盼,在规范语言赋能下生长出更坚实的希望。
此次实践虽已画上句点,但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永不停歇。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在街头巷尾收获的感悟与思考返程,心中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说好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相通,更是思想的共鸣、发展的桥梁。
未来,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以青春之力传播规范语言,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金钥匙”,助力更多乡村在清晰的沟通中拥抱机遇、焕发新机,让每一份乡音里的期盼,都能在规范语言的赋能下,生长出更坚实的希望。(撰文:朱正陈欣)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