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3日讯(通讯员:王馨玮)日前,“沪喀连心 共绘青绿”团队深入新疆喀什地区,通过多维视角解码上海生态援疆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种子,培育成滋养边疆发展的葱茏绿荫。
在新疆喀什的莎车县,曾经白茫茫的盐碱滩涂上,如今新栽的沙枣树苗顽强吐绿;在泽普县叶尔羌河畔,经过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上海生态援疆持续多年的努力,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来自五湖四海、扎根边疆的青年力量。为此,调研团队聚焦本地青年生态获得感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担当双重维度,围绕“两山”理论,深入探讨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旨在为喀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边疆青年如何感知环境变化?
援疆志愿者何以坚守梦想?
我们试图解析青年力量在推动边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别对喀什的高校学生、当地居民以及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了采访。针对高校学生与居民,采访主要聚焦于他们对环境改善的切身体验与观点态度。
本地学生阿里木江·萨吉旦感慨道:“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空气更清新了。生态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像周末大家都更愿意出门走走,大家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内地赴疆学习的学生张宇靖表示:“喀什大学新泉校区拉齐尼湖畔,如今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吸引众多候鸟栖息,构建起了绿色生态圈。”
这份朴实的“绿色获得感”,正是生态建设成效最温暖的展现,也激发了年轻人共建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基于此,调研团队采访到了两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两位喀什大学的毕业生一位来自新疆石河子兵团,一位来自祖国内地,他们都选择在毕业后留在喀什、服务喀什、贡献青年力量。
王亚东坦言,目前新疆在生态建设中确实面临“留不住人”的挑战,部分青年因生活条件、发展空间等因素选择离开,但她也强调,新疆的魅力恰恰藏在“挑战”里。周凯文表示,“生态不好、环境不好,就留不住人。但是,当你真正来感受之后,这里的民族风情、人文特色又会吸引你留下来。”两位志愿者是万千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缩影。在与调研团的座谈中,他们谈及对"青年力量"的理解时,不约而同提到“平台”与“坚守”。
他们认为,青年大有可为。在西部,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新鲜血液。“现在国家给了很多政策支持,都是给青年搭的平台。”在他们看来,国家战略和援疆项目提供的“平台”,是青年施展抱负的舞台。生态援疆为边疆注入了绿色动能,而青年则是激活这动能、将其转化为发展红利的关键“催化剂”。
生态援疆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支援,更是精神与人才的接力。这些志愿者用行动证明,青年是推动边疆发展的“生力军”,只要给他们平台,他们就能在西部的沃土上种出“希望之树”。
荒漠变成绿洲,飞鸟掠过河流,是所有援疆人的共同期盼。生态援疆,是“两山”理论在边疆的生动实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奋斗中的深化,更是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的华彩乐章。这份生机勃勃的青春密码,必将为喀什、为新疆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让青春的色彩,永远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两山"理论的光芒,照亮边疆更长远的未来!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