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9日讯(通讯员 邹东菊 王海峰 杨峻 阮振东 石龙申)七月的港中坪村,暑气蒸腾,热浪裹挟着泥土的气息在田野间弥漫。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筑梦同心”实践队的指导老师邹东菊与王海峰,始终以沉稳的身影伫立在队伍前方,他们是策划者、护航者,更是用耐心焐热初心、用担当托举使命、用关怀浸润时光的引路人,为这段乡野实践之路洒满明媚阳光。
宣传报道是实践成果最鲜活的窗口,更是青春故事最忠实的记录者。邹东菊老师主动担起“文字导师”的角色,对每一篇稿件都逐字逐句打磨:从逻辑结构的重新梳理,到语句表达的反复推敲,从专业术语的通俗转化,到情感细节的精准捕捉,她常和队员们围坐灯下讨论至深夜,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藏着“真实”二字的极致追求。王海峰老师则用更具象的指引点亮思路:“别只写活动流程,要看见村民握农具的老茧有多厚,记清孩子接过书本时眼里的光有多亮,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才是最动人的故事。”
▲图为指导老师参与到活动当中
在两位老师的悉心雕琢下,团队的报道字里行间不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浸透着泥土的芬芳。防溺水宣讲时老人攥紧的衣角,支教课堂上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等每一个场景都带着乡野的肌理,每一段文字都生长着真实的力量。
活动现场是师生同心的展台。筹备调研时,王海峰顶着烈日带队踩点,走遍田间地头,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需求:李大爷家的水稻需要病虫害防治指导,王婶想了解电商销售土特产的方法…… 支教课堂上,邹东菊总会悄悄坐在教室后排旁听,课后拉着队员细细分析:“这个知识点可以结合村里的农作物来讲,孩子们会更有共鸣。”她还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为独居的空巢老人打扫院落、晾晒被褥,把青春的暖意送进每一个孤寂的角落。
▲图为指导老师与志愿者们一起为小朋友们上课
生活日常是温情流露的画框。王海峰记得大家的饮食禁忌,默默做好每日生活后勤保障;邹东菊每晚查到,提醒防暑防疫。有队员突发不适,王老师二话不说背起就往村卫生室跑,邹老师则守在床边轻声安慰,那些关切的话语,比任何药物都更能驱散病痛的阴霾。
这段踏遍乡野的旅程,因两位老师的陪伴而格外温暖。他们用耐心浇灌成长,用担当诠释责任,用关怀传递真情。这份盛夏里的珍贵礼物,不仅照亮了港中坪村的七月,更在每个队员心中种下了责任与奉献的种子,让队员们懂得:所谓师者,便是既能引路前行,亦能温暖人心。
来源:中教网 邹东菊 王海峰 杨峻 阮振东 石龙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邹东菊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