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成都5月19日讯(通讯员 孙沁怡 唐玲芳)去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开馆,4层展厅共7000平方米,2000余件文物在其间安静闪烁。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百余年来始终依托成都丰富深厚的文化不断积淀创新。本次新馆开馆,既是川大博物馆百余年来不断发展的象征与见证,也是川大博物馆砥砺前行,在未来进一步展现四川大学“锦水含章”的文化底蕴,推动学术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等的庄严承诺。
“博物馆与女性空间活动”志愿者合照。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而在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其间,深潜于每一件文物的历史记载;他们一丝不苟,探索每一件文物的底蕴文化;他们静言奉献,将那些静谧不言的瑰丽带到千年之后的现今,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讲解文物背后鲜为人知却又动人心弦的岁月过往,别开生面地展示千年古都的文脉流长;他们心血澎湃,将自身的成长与本校的博物馆发展相联系,将自身的才华盛放在本校的博物馆工作中——他们就是四川大学博物馆志愿队的成员们。
历久弥新,精进不休
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百年名馆,始终历久弥新、创新发展,而优秀的川大博物馆志愿队成员们也同样精进不休、虚怀若谷、始终追求更加优秀的自己。
目前,新馆已完成第一批新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者招募,以承担博物馆日常讲解、宣传推广、活动策划与调查反馈等工作。这支队伍中有46位川大在读生,分别来自历史、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新闻学等二十余个专业。川大博物馆志愿队对志愿者要求极其严格,在任职之前,他们需要在培训营中学习技能与知识,锻炼交涉能力,撰写讲解文稿,预演各种突发情况;在场馆之中,他们要把握节奏,不断优化,在一次次实践中调整到更好的状态;在工作之外,他们仍然怀着满腔热情,不断精进,为了更好地叙述一件文物的故事不惜翻阅大量典籍;为了更出色地宣传川大博物馆,不辞辛劳地学习各项相关知识和技能。
志愿者正在进行培训。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视频拍摄与剪辑技巧”专题培训会。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是什么支撑着志愿者们一路披荆斩棘完成各种繁琐的任务?志愿者杨语桐给出的答案是“热爱”——热爱每一件文物,热爱志愿者工作,一次次将自家的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志愿者陈亚兰给出的答案是“敬畏”——敬畏一个个冰冷的文物身后鲜活的故事与历史,敬畏一个个前来拜问的虔诚灵魂。
无论是工作之中还是工作之外,志愿队都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但仍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精益求精。“我还需要继续深耕典籍,做到熟识每一件文物,更好地与观众互动”,“希望能够习惯各种活动的举办节奏,能够游刃有余”,“还要学习更多技能,提升相关的工作能力”……这些都是志愿者们对自己的要求。负责宣传推广岗位工作的志愿者孙唯祎这样总结志愿者们共同的期望:作为创造力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年轻一代,希望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这个跨学科的平台上,去创新、去精进、去给四川大学博物馆注入新的力量。
志愿者正在交流工作心得。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双向奔赴,情感共鸣
文物讲解是以文物为媒介,讲授者与聆听者双方构建起连接,传达信息与情绪的过程。讲授者在讲述时把文物的细节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聆听者则在讲述中了解到文物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璀璨光辉,回赠以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听众们给予正向的情绪反馈,更需要志愿者在讲解过程生动地展现文物本身和背后的内涵,从而完成情感上的闭环。
四川大学博物馆坚持要求每位讲解员独立撰写讲解词,表达属于自己对于每个文物独一无二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行为传递最纯粹的情绪与信息。志愿者杨语桐介绍说,为了讲解一件彩瓷盘,志愿者需要从彩瓷的历史入手,了解其制作工艺、纹样意蕴等,做功课、查资料、看论文,最后撰写成文,背诵于心。讲解词中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志愿者们反复的推敲斟酌,只为给观众们更好的观览体验。
志愿者陈亚兰正在进行观众调查(右一)。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志愿者吴琳正在进行讲解(左一)。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在每一次的讲解与服务中,志愿者们也有过迷茫与反思,有过彷徨与不确定。但是总有一些鲜活的瞬间给他们带来价值感与成就感:当由自己制作排版的公众号推文被大家转发分享,当结束一次讲解之后收获到观众的称赞,当说完每一句“感谢聆听”之后掌声响起……在厚重的历史、珍贵的文物之前,因着这些瞬间带来的温暖力量,讲解员与观众完成了情绪上的双向奔赴,两颗同样对文物抱有欣赏与敬畏的心最终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志愿者拍摄博物馆宣传视频。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我们代表的是博物馆的形象,而我们迎接的观众也许一生只会来到这里一次。”志愿者陈亚兰在采访中说道。对于志愿队的成员们来说,有幸接待远道而来者一生一次的博物馆之旅,定当怀有尊重与耐心,邀请他们共赴这一场与文物、历史文化及自然的思想的旅程。
志愿者陈亚兰正在进行讲解(左二)。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对于川大在读的志愿者们而言,四川大学博物馆在他们心里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出身于四川大学,又与川大博物馆相识、结缘,走近之后再走进,并且最终成为它的名称之下为它服务的一份子,不可不说是情谊匪浅。
志愿者采访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四川大学博物馆这一跨学科的百年名馆,开设新馆以来,以崭新的姿态带它的观众带来了无穷的震撼。在其中担任志愿者的吴卓颐对此深有感触。当她第一次踏入三楼的自然展厅,看到那些曾只出现在高中生物竞赛课本上的名词具象地展现在自己眼前时,强烈的分享欲在胸膛膨胀:“博物这个词,我觉得不仅指的是历史,还有自然生态。”这次经历也促使她走上了成为志愿队的一员的道路——历史与自然在此处交汇,碰撞出无与伦比的火花,而这样的瑰丽图景,她希望更多人可以目睹。
志愿者吴卓颐正在进行讲解(右一)。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对于志愿者杨语桐而言,四川大学博物馆这个名词,盛放着她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当她第一次走入展厅时,入目的每一件精巧古朴的展品、每一处别出心裁的陈列,都给她带来了直击心灵的震动;而这所有的一切皆冠以“四川大学”的名号,这令她心中的集体荣誉感如同迎风生发的新芽,一瞬间长满心房。杨语桐自豪地提到:“当我进行讲解时,我的心情就如同将自己家里珍藏的好看的藏品,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样。”
志愿者杨语桐正在进行讲解(左一)。中教网通讯员 孙沁怡 供图
每一位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者们都捧着满腔热忱,与自己所服务的岗位,与他们所任职的这一栋建筑,共享它的荣光,传扬它的瑰丽。诚如志愿者孙唯祎所言,他们无不对川大博物馆满怀期待,不仅是期待他们能够作为志愿者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更是期待这座百年名馆能够在这个时代绽放新生,引领博物馆行业做出新的创举。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川大博物馆志愿队成员们始终高扬志愿服务的旗帜,心怀热爱与奉献,投身博物馆志愿服务事业,用自己微弱的话语为无言的文物展品发声,细述来自千百万年前渺小又宏伟故事,为川大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时此刻,博物馆里春意正浓,志愿者们穿着蓝色马甲,忙碌地穿梭于馆内的各个角落,四川大学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中教网成都教育融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