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1月14日讯(通讯员 王子涵 王浩群)为了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打破其与当代生活之间的隔阂,焕发生机活力。在2025年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的古韵年画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深入探寻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传承现状。
在去往进行社会实践前,实践队队员们深入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及不足。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衰落于民国,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家埠明清古版年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珍贵的木版年画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更是集民间美术精品之大成。
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喜忧参半。一方面,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年画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博物馆、举办文化节、组织培训传承技艺,推出了年画元素文创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年画的传承问题严峻。市场受现代印刷品与新兴文化产品冲击,需求萎缩,销量下滑,价格受压。其次,传承人才断档,因学艺艰苦、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望而却步,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由于创新力度不足,多数作品题材陈旧、形式传统,难以契合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木版年画的传播发展困难。因此,木版年画的传承亟待各方协同破局来实现创新发展。
实践队来到了中潍年画展示馆。中潍年画展示馆是经山东省文旅局批准、潍坊市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潍坊市文旅局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一家民办非国有博物馆。中潍年画展示馆馆长、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吴安军先生向实践队一行细心讲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首先,由画师精心构思绘制线稿,将线稿交于专业人士鉴赏,给予修改意见,一直反复修改至完美,再将线稿反贴于梨木板,由雕刻艺人雕琢出线版与色版,刻版需精准把控线条与图案,体现艺人高超刀工。印刷时,用棕刷在版上均匀涂墨或颜料,铺上宣纸等纸张,用趟子压实,确保图案清晰完整,多版套印时要严格对准,色彩调配讲究,使画面色彩鲜艳协调,最后手工补绘细节,让画面生动鲜活。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图为实践队在中潍年画展示馆
吴安军还带领实践队队员们观赏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珍品。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按张贴部位可分为门神类、炕头画类、窗帘画类、中堂画类、实用年画、条屏画类等;按题材分类,有祈福迎祥年画、辟邪保安的神像、吉祥年画、风俗年画、生产劳动题材年画、小说戏出和神话传说年画、山水花卉、珍禽瑞兽年画、时事幽默、百戏娱乐的年画等等。同时,还参观了18家国家级木版年画产地的藏品,这18家国家级木版年画都各具特色,带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特色,在画风方面也是各有千秋。
实践队队员们在欣赏过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藏品后,还亲身实践了印刷的过程。站在印刷工具台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拿起棕刷蘸墨汁,这第一步需要精准把控墨量,防止洇墨或图案不显。接着将墨刷在木版上,要手腕稳定、力度均匀,稍出差错图案就会有问题。铺宣纸印刷时,保证其平整贴合且按压无褶皱位移很棘手很困难,队员们依方法谨慎压实,但是成果仍旧不是那么完美,总会出现一些小瑕疵。
完成一次印刷后,队员们看着手中凝聚心血的作品,深感制作年画的困难,更加深了队员们对木版年画传承人的高超技艺与坚守精神的钦佩之情。这一次手工实践,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深度体悟,让队员们对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坚守精神有了发自内心的钦佩与赞叹。
图为实践队体验印刷过程
通过与吴安军先生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非遗产品的创作时间长,出品速度慢,实现经济效益较为困难,年画艺人靠此养家糊口比通过其他工作赚钱难得多,年轻人从事这行的越来越少,愿意学且能坚持下去的更少。大多数老字号店铺都后继乏人,限制了非遗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机器制作对传统手工技艺冲击很大,机器年画印刷次数不够、使用油性颜料喷墨印刷,细节不到位,整体死板,而木版年画生命力无限,亟待传承人的发掘和培养。
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然而,目前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人才匮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木版年画正努力突破困局,逆势而上。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让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让非遗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成为年轻人生活中可感可知、愿意主动传播与弘扬的精神标识。
来源:中教网 王子涵 王浩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