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也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总有一些孩子像被遗落的星星,需要用爱与耐心重新点亮光芒。2015 年 8 月,我在一年级新生中遇见了沙花和日各,两个眼神黯淡、成绩落后的女孩,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 “关注与成长” 的故事。
辞旧迎新遇难题
2015 年 8 月,我怀揣着送走六年级学生的喜悦,迎接一年级新生。当我精神饱满地带领班级小朋友回教室时,两个女生闯入我的视线 —— 她们头发枯黄干枯,神情木讷、局促不安,眼中黯淡无光,毫无孩童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这时,两位同事走过来说:“华老师,这两个孩子分在你班,可有‘挑战’了!” 我心中一紧,忙询问情况。原来,沙花和日各在上一年的学习中,数学只能数到 3,语文读写几乎零基础,成绩长期在 0-3 分之间。听闻此言,我原本高涨的热情凉了半截,却也暗下决心:或许她们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引导。忐忑中,我将她们带入了一年级 3 班,开启了这段特殊的教育旅程。
惊喜起源于关注
在新生行为习惯培养中,我格外留意这两个孩子。我发现,她们虽然动作稍显迟缓,但专注力惊人:整队时,她们站姿挺拔、纹丝不动,远超其他同学。我立刻表扬她们为 “站队小标兵”。那一刻,她们先是愣住,随后表情从木讷逐渐放松,直至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 那笑容如同一束光,驱散了笼罩在她们心中的阴霾。
拼音教学时,她们再次给了我惊喜:课堂上,她们紧盯黑板、口随老师念、手跟老师写,即便小错不断,却总能认真对照书本修改。为了帮助她们克服朗读障碍,我先带全班齐读,再单独指导她们拼读简单音节,每有进步便夸张表扬:“你的小脑袋里一定有个魔法接收器,一学就会!”“你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学会的信号!” 次日早读,我总会第一时间关注她们的状态,以她们的过关带动全班进度。
一个月后,单元测试中沙花得了 30 多分,日各 40 多分。这在常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却让我看到了希望 —— 只要不放弃,奇迹终会发生。
家校共育出成效
两个月过去,孩子们默默进步着。家长会上,我与家长深入交流孩子的情况,从学习状态到日常表现,从在校问题到家庭教育。沙花和日各的家长感慨:“从前老师总说孩子教不会,我们既愧疚又无助。如今看到孩子的进步,太感谢您了!” 我趁机引导:“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携手,多鼓励、多陪伴、多沟通,才能让进步持续。” 家长们连连点头,主动询问教育方法:“作业怎么辅导?”“不敢朗读怎么办?”“孩子在家会做家务了!”……
沟通的桥梁一旦搭建,家校协同的齿轮便开始转动。我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手把手指导家长如何辅助学习。渐渐地,孩子们课堂上敢于举手了,课后主动留在教室写作业了,眼神中多了自信与求知欲。
一学年结束,沙花语文 80 分,日各 78 分。曾经教过她们的老师惊叹:“华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笑言:“或许是找到了她们的‘学习开关’。” 其实,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关注、鼓励与陪伴。
三年级时,习作成了新难题。她们的文字虽显生涩,却饱含真挚情感,每一句都透露着向上的力量。毕业考试时,她们的语文成绩定格在 60 分和 65 分。这个成绩虽未达平均分,却凝聚着无数心血 —— 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次耐心的指导、每一回反复的沟通,都是她们成长的养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教育本就是一场温暖的等待 —— 不是每一朵花都在同一季节绽放,错过花期的她们,或许只是需要更多的阳光与雨露。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便是用爱与耐心浇灌,静待属于她们的花期。终有一日,那些曾被忽视的种子,定会在时光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烂的花团锦簇。
来源:中教网 华昌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胡建华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