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1日讯(通讯员 王佳怡)2025年7月5日上午,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走进湘西吉首市坪朗村,深度访谈非遗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杨阿姨(花姐),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与创新路径。此次访谈内容聚焦核心是坪朗非遗豆腐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了解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图景与现实困境。
图为“政能量”实践队访谈坪朗豆腐非遗工作人员(吾丽盼·努尔波拉提供图)
在坪朗村的豆腐工坊内,50岁的杨阿姨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了豆腐制作流程。“做五六斤豆腐,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光磨豆就得花这么久。”杨阿姨指着工坊内的石磨磨豆机说道,“以前全靠手工磨,现在工厂改用机器带动,虽然产量大,但口感不如手工的醇香。我们一直坚持的是把传统技艺延续下去。”她回忆童年时期,村里豆腐作坊少,孩子们围看匠人开工,只为抢食刚熬出的豆浆皮,豆香至今难忘,是刻进记忆的“老祖宗味道。”
工坊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尝试创新。杨阿姨介绍,在保留豆腐干、油炸豆腐等经典品类的同时,还推出麻辣香干等新品。此外,积极融入当地文旅产业,接待幼儿园、中小学的研学团队体验石磨磨豆,更多次参与州、县文旅活动,让平朗豆腐成为地域文化名片。
图为“政能量”实践队调研小组同学使用小石磨(吾丽盼·努尔波拉提供图)
在销售渠道方面,主要依靠“线下游客+直播带货”双渠道。我们观察到,当日工坊内游客络绎不绝,杨阿姨笑称“这样的场景有很多”,传承人还专程前往长沙学习现代豆制品加工技术,只为“让老手艺跟上时代”。
谈及非遗传承的困境,杨阿姨坦言,“手工豆腐工序繁琐、产量有限,当前最大难题是没人愿意做。这活儿太辛苦,量又少,年轻一代普遍嫌辛苦不赚钱。”尽管当地政府提供补贴,但资金链短缺仍是常态,“没客人的时候,全靠对老手艺的情感支撑。”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传承断层时,杨阿姨语气坚定:“这是民族非遗文化,不能断。”目前工坊有几位核心传承人,其中年轻一代“豆腐妹”因热爱加入,但年轻一代普遍对“辛苦又不赚钱”的老手艺缺乏兴趣。她呼吁社会加大扶持力度,“技术没丢,但得让守艺人能糊口”。这不仅是坪朗豆腐的困境,更是无数非遗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让“老祖宗的智慧”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土壤?
工坊内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磨豆工具,这些工具见证着技艺的不断演进和传承。杨阿姨抚摸着一台老式石磨说:“现在年轻人嫌麻烦,但这每一道工序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她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坪朗村,“尝尝手工豆腐的味道,听听非遗的故事。”
图为非遗豆腐坊传统手工豆腐脑(吾丽盼·努尔波拉提供图)
“只要有人学,我们就一直教”。杨阿姨的话语里藏着非遗传承人的韧性。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技艺本身的延续,更需要让文化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在工业化浪潮中,坪朗豆腐工坊如同一个缩影,展现着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探索,唯有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唤醒文化认同,老手艺才能穿越时光,在时代答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
图为“政能量”实践队调研小组与杨师傅合照(吾丽盼·努尔波拉提供图)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