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交通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新时代交通精神和行业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7月24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实践队赴广西钦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先后走访北部湾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龙门大桥西站服务区等重要交通节点,解码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密码。
智能港口:无人驾驶重构物流新生态
7月24日上午9点,实践队成员前往北部湾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地参观,见证了全球首个U型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码头运作场景。通过磁钉导航系统,无人驾驶智能转运车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集装箱装卸运输,提卸箱效率较传统码头大幅提升。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枢纽,该码头的智能化升级不仅强化了区域物流中转能力,更推动北部湾港向国际一流智慧港口加速迈进。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图片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码头的合影留念
多式联运:铁海衔接重塑国际物流版图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智能化调度系统正指挥着来自川渝地区的班列有序装卸。工作人员介绍:“过去货物需要先运往上海港出海,全程需要15-20天。现在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直达钦州港,5-7天即可发往东南亚,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二。”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港铁联运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缩短了货物周转时间。作为衔接陆海、辐射内外的关键枢纽,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顺畅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宣传片
港产融合:两国双园打造开放新高地
上午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来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参观了产业园沙盘。沙盘清晰展示了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工业区沿港口分布以发挥物流优势,科技研发区紧邻配套服务区形成产学研联动。据工作人员介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于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与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共同构成中马“两国双园”,开创了中外两国政府互设产业园区的全球首创合作模式。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沙盘
智慧海事:科技护航黄金水道安全
下午团队成员首先来到钦州海事局海上指挥中心开展调研。一进入指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占据整面墙的电子监控大屏。上面实时显示着钦州港海域船舶动态、航道情况及气象数据,值班人员正通过智能系统跟踪重点船舶的航行轨迹。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船舶轨迹智能追踪、电子围栏预警等创新技术,展现“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工作人员现场演示
超级工程:跨海长虹架起发展通途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龙门大桥西站服务区,站在观景台上远眺,整座大桥如巨龙横卧碧波之上,桥上车流穿梭,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工作人员介绍,龙门大桥作为广西首座千米级跨海悬索桥,通车后彻底改变了区域交通格局。该项目的建成不仅将防城港与钦州港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更通过人性化的观景停车带设计,让这条滨海动脉成为游客打卡的黄金线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听取工作人员讲解龙门大桥
此次钦州之行,不仅让实践队成员近距离领略了智慧交通的创新活力、超级工程的磅礴力量,更深刻理解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国家战略的保障意义。作为新时代交通学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所得转化为奋进动力,以专业所长扎根交通强国建设一线,在重大工程攻坚、运输体系优化、科技赋能交通等领域勇毅探索,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行业发展中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沈强 刘娜
摄影:李瑞卿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