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齐风鲁艺·智创非遗”实践团深入济南多地,开展为期四天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作为学院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文创赋能"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工艺体验等形式,系统调研了济南地区四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
匠心传承:烙画艺术的守正创新
实践团首站拜访烙画非遗传承人孙希才。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艺术家,现场演示了从选材、线描到烙制的完整工艺流程。面对现代多元娱乐冲击下烙画传承的困境,孙希才提出创新计划:“将烙画课堂引入校园,融合现代审美元素,推动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团队成员不仅体验了烙画制作,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中“守艺”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青春接力:剪纸技艺的校园传承
在平安初级中学,长清剪纸第五代传承人王鑫为实践团带来一场生动的非遗课堂。通过“折纸-画稿-镂刻”全流程展示,向大家阐释了长清剪纸起源脉络和艺术特色及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让成员们领略到“一纸千年”的文化魅力。针对剪纸技艺面临的传承人断层问题,团队与校方探讨了建立“非遗社团”“数字传承工坊”等创新方案,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老味新生:非遗糕点的现代转型
走进吉庆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第五代传承人韩路军向团队展示了传统糕点的制作秘方。在品鉴交流中,团队成员就产品包装升级、线上营销、年轻化口味改良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种“老字号+新思路”的转型实践,为食品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乡土瑰宝:葫芦雕刻的技艺密码
在长清区文昌街道潘庄村,实践团调研了当地葫芦雕刻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在潘庄村,实践团了解技艺的操作流程与艺术特点。通过观摩葫芦雕刻从选材、打磨到精雕细刻的全过程,以及与传承人的交流,团队发现传统工艺与乡村旅游、文创开发的结合点,为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活在呼吸里的文化命脉。此次“齐风鲁艺·智创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济南长清地区的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文创赋能策略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下一步,团队将认真梳理调研成果,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与创意设计,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