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齐风鲁艺·智创非遗”实践团深入枣庄多地,开展为期四天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作为学院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文创赋能"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工艺体验、文创探讨等形式,探寻枣庄泥塑、伏里土陶等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指尖传承:枣庄泥塑的守艺之道

实践团首站走进省级非遗枣庄泥塑传承地,拜访第六代传承人刘进潮。刘进潮向实践团展示了枣庄泥塑从选泥、塑形到烧制、上色的完整工艺流程。“枣庄泥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无论多苦多难,我都要把它传承下去。”刘进潮感慨道。实践团通过近距离观察与交流,深入了解了枣庄泥塑的传承脉络与匠人坚守,更感非遗传承需“守正”亦需“创新”。

土与火歌:伏里土陶的千年密码

在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伏里土陶甘信祥工坊,实践团深入探寻这门千年非遗的传承密码。甘信祥向团队展示了黄黏土经晒、揉、塑、烧的古法工序。谈及传承,他看着工作室里融入几何新纹的土陶作品指出:“既保留古朴韵味又添加创新巧思,老手艺才能接上时代的气”。团队在体验制陶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伏里土陶的传承,既要守住古法技艺的根,更要注入创新巧思才能让千年手艺生生不息。

馆中寻脉:枣庄非遗的交融图鉴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枣庄市文化馆。馆内展厅中,鲁南布艺、伏里土陶、柳琴戏等代表性非遗展品有序陈列,通过实物与图文结合的方式,清晰呈现出当地非遗的发展脉络。实践团成员赵华鑫表示:“此次调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中“坚守传统”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也为后续结合专业所长助力非遗数字化传播积累了一手素材。”

非遗不是陈列在展馆的“老物件”,而是扎根风土人情、涌动文化血脉的“活态传承”。此次“齐风鲁艺·智创非遗”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沉浸式触摸枣庄非遗的历史温度与当下活力,积累了非遗保护、传承的一手资料。未来,实践团将以调研为基,用专业所长嫁接科技与创意,让枣庄非遗在新时代持续流淌、生生不息 。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高校频道
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