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镌刻千年,匠心传习”实践队基于专业背景,开展了以“非遗文化——情境德育”为旨归,以“文化寻根—匠艺体悟—精神内化”为三维路径的研学活动。团队成员先后前往何园、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许庄社区,通过“观摩学习+深度访谈+实践传习”的模式,近距离触摸千年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厚植文化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文化使命。

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江民先生的工作坊,拜访了驻守在这里的“非遗奶奶”。曲径通幽,木香墨韵,一幅幅雕版印刷作品排列整齐,线条或遒劲或婉转。

图为何园雕版印刷工坊内部陈列

“非遗奶奶”演示着始于唐代的古老印刷流程——匀墨、覆纸、刷印,动作行云流水,深藏多年来的功力。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一幅《哪吒闹海》雕版画引人注目,奶奶笑着揭秘创新之道“用老手艺刻新故事,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元素,才能让非遗走出去”。让神话IP与非遗创作碰撞火花,这不仅是增加销量的妙招,更是激活非遗生命力的破局之策。在何园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刀一刻,一墨一纸,仍在诉说着千年不绝的文化回响,等待着更多愿意静心聆听、用心传承的后来者。

图为非遗奶奶示范操作雕版印刷

探源中国雕版印刷之时,团队成员来到了双博馆,从讲解员的介绍中仿佛看到《运河吟》十余米长卷的漕运盛景:茶肆胡须拍动的指尖、虹桥畔的笙歌、盐船汗滴皆入木三分。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雕版印刷博物馆讲解员。王汉妮 供图

通过深度访谈访谈,成员们也从技艺传承人彭磊及其师傅口中了解到濒临失传的技艺借助“口传心授”和“师带徒”模式所掌握的机遇: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老技艺找到新语境,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千年技艺终会流向更远的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非遗匠人。王汉妮 供图

图为刻师正在进行雕版制作。王汉妮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与非遗匠人的合影。王汉妮 供图

在许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的非遗情境德育课堂由展示的敦煌藏经洞《金刚经》雕版拉开帷幕,团队成员精心设计环节,以丰富的形式调动起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无论是知识科普课堂,还是“一站到底”的趣味问答,亦或是亲手体验印刷和沉浸式情境剧场的角色扮演,同学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活动也成功地将非遗文化的厚重与匠心传承的责任自然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

图为孩子们正在进行雕版印刷非遗知识的课堂互动问答

图为孩子们身着古代刻师服装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悟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在趣味情境课程结束时的合影

非遗保育不仅关乎技艺存续,更在于以文化情境唤醒青年对工匠精神的深度认同。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将雕版印刷的历史、技艺与创新发展等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激励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通讯员:王汉妮)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林朗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