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在瞻淇古村的夜色中流转不息的那缕匠心与乡魂,揭示鱼灯光影背后跃动的文化脉搏,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近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瞻淇村进行非遗鱼灯技艺研习与传播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采访调研、实地参观和技艺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瞻淇鱼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积极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8月15日,团队走进瞻淇古村,在热心村民潘素敏的带领下走访了敦睦堂、敦和堂和九世同堂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聆听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脉络。浓郁的文化氛围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瞻淇村厚重的时间积淀,也更加意识到古建保护与非遗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次日,带着对古村文化的初步感知,实践团紧接着前往鱼灯传承人汪近午老师的工作室。汪老师系统介绍了瞻淇鱼灯的起源、发展历程与文化象征,阐述了鱼灯在当地民俗和社会生活中的深远意义,帮助队员们建立起对这项技艺文化价值的立体认识。

8月17日,团队来到非遗传承人汪观海的工坊进行参观学习。成员们现场观摩了鱼灯从选材到成型的完整工艺流程,领略了匠人精湛的技艺与严谨的态度。在匠人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还亲手体验了扎制骨架、蒙布、勾线和彩绘等关键工序。尽管初学陌生,但通过一天的努力,大家仍合力完成了一盏色彩绚丽、形态生动的鱼灯。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鱼灯制作技艺的繁复与精细,更深刻感受到徽州匠人非凡的智慧与可贵的匠心精神。

有了亲手制作鱼灯的经历后,8月18日清晨,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在敦睦堂与队员们展开深入交流。他详细讲述了鱼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个人传承故事。我们了解到这里作为徽州鱼灯发源地,瞻淇鱼灯已传承800余年,瞻淇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皆会举办盛大鱼灯会,红鱼祈愿,青鱼迎春。四米长灯翩跹起舞,如游龙穿巷、星河泻地,场面恢宏动人。尤其近年,鱼灯文化逐渐走出乡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有效带动了本地发展。现场,郑冬蛟老师更展示了精湛的舞鱼灯技艺——从基础的托举行进,到复杂的摆尾、回旋,每一个动作皆承载着代代相传的默契与匠心,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无数代鱼灯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而当夜幕低垂,一场流动的梦境在徽州古城悄然浮现,瞻淇鱼灯,在鼓点中醒来。表演者们如踏古音,衣袂轻扬。一盏盏鱼灯自掌心苏醒,鳞片映光,宛若呼吸;鱼群游弋,恍若星河坠入人间。“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光影流转间,寄托的是百姓最淳朴的美好愿景。瞻淇鱼灯,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每一盏亮起的鱼灯,都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每一次翻腾转侧,皆是无言的文化延续。镜头掠过,定格的是光芒,更是薪火相传的徽州魂。

随着实践活动步入尾声,队员们系统整理访谈笔记及所拍摄的视频、图像资料,深入总结在非遗传承、古建保护与乡村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为撰写实践报告与后续传播积累丰富素材。

此次瞻淇村之行,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为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拓宽了新思路。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播与乡村振兴,持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陈晓红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