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的“朝气饽饽”社会实践团深入山东烟台,开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通过实地探访、亲手体验、深度访谈,在升腾的面香蒸汽中,解码这项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蓬勃生命力与深厚的文化自信。

一、溯源·认同:福仕汇里,聆听花饽饽的“地域方言”与文脉自信

实践首站来到福仕汇中华福禧面典。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花饽饽文化课”。学生们了解到,烟台地区的花饽饽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承载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栖霞的“圣虫”象征五谷丰登,蓬莱的“龙凤呈祥”彰显海疆气魄,莱阳的

“石榴百子”寄托人丁兴旺的祈愿。这些细微差异,正是胶东大地乡土记忆的独特密码,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师傅讲述时眼中流露的自豪感,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花饽饽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根植于民众心中的文化图腾和自信源泉。这趟溯源之旅,为理解其文化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验·内化:菜根香基地,指尖触碰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烟台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生们从聆听者转变为实践者。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形花饽饽。看着师傅巧手翻飞,剪刀、梳子化为工具,瞬间赋予面团灵动生命,学生们跃跃欲试。然而,亲自动手方知不易——揉捏鱼身弧线、刻画细腻鳞片,每个步骤都需耐心与巧劲。传承人采取“引导不代劳”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们“自己找手感”。*尽管作品形态各异,但当带着个人印记、饱含手心温度的“小鱼”在手中变得饱满生动时,那份亲手参与非遗传承的喜悦与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将文化认同“揉”进实践、“蒸”入内心的过程。

三、融合·创新:老岚馒头,看传统技艺拥抱现代之路

实践最后一站探访了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老岚馒头总店。学生们系统观摩了花饽饽从选料、和面(特别是老面引子的运用)、揉制、塑形到蒸制的完整流程。严谨的工艺标准、精准的火候把控,处处体现着不容妥协的匠人精神。 虽然未能亲手制作,但流水线上工人专注的神情、娴熟稳定的操作,以及满室浓郁纯正的麦香,都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规模化生产并未消解传统的核心价值。老岚馒头通过现代管理、品牌运营与标准化,让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花饽饽得以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有效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面团乾坤承载文化自信,青春力量接续非遗薪火

此次烟台之行,天津商业大学的学子们通过“溯源-体验-探新”的递进式实践,深入理解了胶东花饽饽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丰富文化内涵、精湛手工技艺及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花饽饽,这一团普通的麦面,凝聚着胶东人民的智慧、情感与精神寄托,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大学生们在面粉的清香与指尖的揉捏中,不仅学习了一项传统技艺,更深刻体悟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亲手制作的体验、对现代转型的观察,让他们认识到:文化自信源于对根脉的深刻理解,固于身体力行的实践传承,盛于与时俱进的守正创新。

本次“三下乡”活动,是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学子深入基层、感知国情、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它展示了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主动传承的责任担当,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思考。(供稿:李秉霖、杨涵钦、陈卫平、陈姝霖)


来源:中教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审定:赵林朗   责编:赵洋 投诉举报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